12月3日上午,教务处召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专题会议。会议由处长朱连勤主持。
副处长龚良玉宣读了《中共青岛农业大学委员会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通知,朱连勤带领全体教职工结合工作实际对党的十八大报告进行了认真的学习。
朱连勤强调,党的十八大是一个催人奋进的大会,胡总书记在报告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举措,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对于统一全党思想认识、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十八大”报告对高等学校提出了殷切希望和要求,为高等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紧密结合工作实际,贯彻好、落实好党的十八大精神,扎实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工程,更新办学理念,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目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牢固树立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
十八大报告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地位和指导地位,是十八大的一个历史性贡献。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大学,就是指广大的教职工和学生。从大学的根本任务看,学生是主体。全校教职工都要树立“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办学理念,必须把一切为了学生成长成才作为最大的责任和追求,一切工作都应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对学生要充满真情,想为学生所想,急为学生所急。要以优良的办学条件、优秀的师资队伍、优美的校园环境、优质的管理服务培养和教育学生,实现学生素质、品德、知识、能力和体育的全面发展。
二、大力实施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素质教育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注重培育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从教学角度看,要着力加强体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思想德育修养与法律、军事理论等课程的建设,制定课程标准和课程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加强评估。制订素质教育课程建设规划,着力加强社会文化素质系列课程建设,着力加强素质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鼓励优秀师资开设素质教育课程,全力构建丰富多彩的素质教育平台。
三、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要全面、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的精神,牢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的教育发展观,把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基本标准;牢固树立质量立校的理念,把提高教学质量做为学校常抓不懈的工作。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人才质量关乎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关乎大学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在高等教育由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的新形势下,稳步提高教学质量,走以质量取胜的道路,是高校的唯一选择。要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着力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一支教学能力强、科研能力强、生产实践能力强的“三强型”特色突出的师资队伍。建立起学院管理、教务处监管、领导听课、学生评教、教学督导组督导的多层次、全方位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构建专业质量标准、课程质量标准、课堂教学标准、实验实践教学标准及专业、课程、课堂教学和实验实践教学评估评估指标体系,实现评估常态化。进一步完善学院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教学质量分析报告制度。要加大投入,优先配置教学资源,不断加强教学基本建设。
四、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支持大学生参加校内外科技竞赛活动、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和创新性实验等科研训练活动。扎实开展“一院一品牌”科技竞赛活动;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加各级政府、协会、学会主办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设立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建立学术大讲堂。在教学中不断增设综合型、设计型和研究型实验项目,把创新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大学生科研助理制度,在机制上保障大学生早进研究室、早进团队、早开展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把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纳入本科生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科技创新实践必修学分,建立约束机制。
五、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以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为契机,着力构建校企、校所合作办学的新体制,建立企业资源、科研资源转化为人才培养资源的新机制。建立重心下移、权力下放、责权利统一的校院二级管理制度。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与其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要兼顾学生个性化、多元化发展的需求,建立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改革。改进学生学业考核评价方式,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实行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模式。改革教师遴选、考核与评价制度,激励教师把主要精力用于教书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