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新生特困生总数510人,占新生总数的9%;贫困生总数890人,占新生总数的16%
能让父母为我而骄傲,改善他们也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能看到他们发自内心的笑容,感觉没白养自己这个儿子就是我最大的心愿了。
体味我们身边的特殊群体
一个特殊而普遍的群体
冬日的清晨,当许多同学极不情愿地起床,为每天的早操而不能多睡一会儿抱怨时,一些同学已经在凛冽的寒风中走上了“工作岗位”,扫楼梯、抬垃圾、冲厕所……在我们的校园里,在宿舍楼内,我们每天都能看见这些劳作的身影,经常会从他们身旁飘然而过。他们的家庭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他们在学习的同时还在想着如何把学业继续下去。他们每天倍加珍惜、尽职地做着自己那份工作,为了学习、生活,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
学校里,这并非仅几个人、几十个人的小群体,据学工部统计,截止目前,我校参加勤工助学固定岗位在岗总人数已近1500人。学工部在今年10月初对2003级5500多名新生的家庭经济状况摸底调查中发现,我校新生特困生总数有510人,占新生总数的9%;贫困生的总数有890人,占新生总数的16%。总体而言,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平均你每碰到的四个同学中,就有一个同学正在承受着家庭的经济拮据。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是专属哪一学校、哪一地区的一个个别现象,中国扶贫基金会统计,目前1300万在校大学生中,贫困生比例达20%以上,特困生比例占8%。他们中的许多人就生活在我们身边,同班、同宿舍,在日复一日地看到他们劳作的背影,在无数次地从他们身边走过时,不知有多少同学真正了解他们的生活,不知有多少同学想到去知晓他们的心理状态与需求。
天地之差的消费生活
上海团市委近期做的一次大学生消费抽样调查显示,大学生消费水平远远超过上班族,大学生年消费近万元,最高者达到了18500元。据调查,家庭是92.7%的大学生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大学生除与学习、发展相关的电脑消费外,其余不少是奢侈的消费:CD、手机费、旅游、恋爱费用等。大学生一年用在手机方面的费用则在2000元左右,有的高达4000~ 5000元。这一项开销有80.2%的学生是由家里提供的。
北京一位媒体记者,曾在高校云集的海淀区成府路附近一家麦当劳快餐店旁边,听到一女生抱怨说:“吃了3个月的麦当劳,一想到麦当劳就想吐。”而与这些统计和调查成鲜明对比的是,某报社在对一些贫困生的调查中发现,他们每月的伙食费一般在150元至210元之间,有的甚至每天不足5元。据报社记者了解,每个学生一个月的生活费都控制在200元左右,大部分用于保证吃饱饭,其他开支就很少了。学习用具都是高中用剩的,或者从老家带来的,使用原则也是能省则省。他们最想买书,但没有钱,所以许多人都采取借书读的方式。
食科系二年级来自莱芜农村的肃刚(化名)对记者说,已经55岁体力日渐衰弱的父亲守着三亩地,一年实在是收入甚微。他入学时带的6000元钱有5000元是家里东拼西凑借来的。记者了解到,与其他媒体统计相比,肃刚的生活费更是突破了纪录。早餐消费一般是0.6~0.7元,中午、晚上的饭他“创造发明”出跟一位同学合作,两人吃一份1.5元左右的菜、四个馒头的方式。两人轮流买馒头与菜,这样一天买一份菜就够了,如此算来,他的每天伙食费还不到4元钱。比起男同学,来自临沂的女同学园园的生活就更是简单了,早晨一个馒头一碗稀饭,中午、晚上常常是两个0.5元一个的馅饼就解决了问题,她每天的生活费常是不足2.5元。而对于衣服之类的消费,肃刚的答复是基本用不着,身体上大学与高中没有多大出入,因而高中的衣服基本就能用。而正处于如花年龄的园园几乎亦是如此,她笑着说,衣服每个季节有两件就够了,总不能一下穿好几套衣服啊,轮换着洗洗就行了。
工作,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累
许多大学生都有过打工的经历,即使是许多家庭条件很优越的学生也有在校外“吃苦”的经历。但与勤工助学同学所不同的是,许多同学的打工并没有生活上的压力,在寻求社会实践上的锻炼外,更多的是身为学生对“职业生活”的一种好奇与体验,或是崇尚时尚般地对时下大学生打工潮流的一种追随。
如此,一些同学的打工有很大的自由度,本身选择的就是自己爱好、感兴趣的工作来做,感觉累了、烦了就可以甩手不干了。而对勤工助学的同学而言,他们没有选择。食科系肃刚曾经的工作是负责打扫所在学生宿舍五层楼的楼梯,每天需要大约40分钟的时间。他还清扫过两个楼层的垃圾,这个工作需要等同学们都吃完饭,垃圾集中了再做,多时一次要清理出去四五筐的垃圾,以致早晨进课堂时都是气喘吁吁地跑去的。肃刚说,这些工作与曾经在家做的农活比,轻松多了,体力上实在不是很累。但干活时心里还是有点不自然,特别是当碰到自己熟识的同学。虽然早已习惯了,但内心深处总有一种思想顾虑。动科学院二年级来自潍坊的沈珏先后干过冲厕所、抬垃圾、打扫楼梯的工作,他说干这些活体力上的劳累与内心承受的压力相比,简直都可忽略不计。虽然说现在好多了,同学们也都很配合,但第一次冲厕所时的感受,那次不小心水溅到一同学身上,那同学丝毫不听他的对不起而横眉立目的表情他永远也抹不去。
不是我不想家
接触的勤工助学的同学,假期在家呆的时间都很少。而对暑假,许多同学根本就不回去。工程学院祝涛说,大学三个暑假他从来没回去过,或是在学校做勤工助学,或是在校外打工。不是他不想家,而是回去一趟来回就得100多元钱,他实在有些舍不得。而且更主要的还要为下学期的生活费做准备。
此外,他们许多都尽量克制自己不去想家里的事情。沈珏下面还有三个妹妹,两个上初三,一个初二,自己大一入学时借的学费今年刚还上。一想起父母在家里的艰难情景,他就感觉压力特别大,心里像被堵上什么似的,憋得十分难受。所以,特别是晚上一个人的时候,他都极力抑制自己,他知道想得再多也解决不了问题,并且一想起来什么都没心情去做了。
他们从没抱怨过
学习的同时,他们还不得不从事着各类的工作;在品味着这个特定年龄段里的“年少愁滋味”的时候,他们还无法回避的时刻感受、忧虑着整个家庭的沉重压力。但在与他们的交谈中,记者发现,他们并没为在这同一片蓝天下,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而怨天尤人。肃刚说,生活的艰难,使他对父母更加崇敬,越发地感受到他身上的责任,“能让父母为我而骄傲,改善他们也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能看到他们发自内心的笑容,感觉没白养自己这个儿子,就是我最大的理想了”肃刚一脸坚定地对记者说。
许多从事勤工助学的同学都对记者表示,虽然他们在吃饭上与有些同学相比并不能称之为好,可他们感觉已经很好了,这比他们父母在家的生活水准还高呢,他们有时候吃的东西父母可能都没听说过呢!
一位女同学跟记者说,物质生活上她挺知足的。她从来不想去同任何一位同学攀比,这没有什么意义,穿上了华丽名贵的衣服并不就代表你的高贵;做了张扬时尚的头形也并不表示就有深刻独道的思想了。而且,毕竟这些活动都是在花着父母的钱。
他们最想要什么?
“你最想要什么?”这是记者问每一个受访同学的问题。肃刚说,可能任何一个人都能看出来,他最需要的是钱,他的学费到现在都没交齐。但从内心而言,他需要完全的平等与理解。肃刚坦言,他一直反感有些媒体或个人把弱势群体的称呼加在他们身上,“难道有钱就强大,没钱就弱小?我不弱,所谓的‘强势’群体的成绩我也能取得,而且在有些方面上可以比他们做得还好”。他曾看过一则报道说,一名女生接连受到无情的打击。父亲病故,好友又遇车祸,清贫如洗的家庭使她面临失学的危险。此时,学校伸出了援助之手,募集到3000元,这是一件好事。但在转赠这些捐款时,却发生了让人费解的事,班主任请来了女生的家长,十多名同学作为移交捐赠的证人,当众要受助的女生签下“收据”,弄得她很窘迫。他希望那些人在帮助生活困难同学的时候千万不要以强者的姿态自居,困难同学需要生存,更需要精神的平等与独立。
沈珏也说,他最希望同学们能理解他们,能珍惜尊重他们的劳动。很多时候精神上的慰藉远比物质上的补给要重要。他希望所有的同学包括社会都不会在不觉中戴上“有色镜”。
他们是真的强者
正像肃刚所说的,他们实在一点都不弱。在记者采访的六位同学中,六位都拿到了奖学金,其中两位是一等。此外,他们还都是班、系、学校里的主要学生干部,各自的工作都做得有生有色。
其中一位同学说,对眼前而言,拿到奖学金能很大程度地帮助他顺利完成学业;长远来说,穷人家的孩子,学习是最好的出路。无论学习还是工作,无论爱好与否,他都可以做为一项工作甚至任务而去努力地完成。
采访有感
对于这个特殊的群体,这其实是一个很普遍的话题,但同时又是一个极为敏感的话题。以致,我就同学们对勤工助学同学的了解程度、对他们的态度等问题委托一学生干部在他们班上做次问卷调查时,这位学生干部最终说,经他们班委研究,考虑贫困同学的感受,不能做。这个班的班委们的考虑无疑是细致的,经济困难的同学的确有时比较敏感。
但在与这些同学的交谈中我惊喜的发现,原本想象中的沉重话题,他们并没有进行沉没的处理。他们没有我想象中的忧郁、愁闷,相反每个人的脸上都时刻带着淡淡的微笑。一位家中还有四位妹妹的女同学一直还说生活得挺好,一位每天中午因工作无法休息,晚上十点多还在清扫着卫生的女同学也是一幅乐呵呵的表情,看到他们如此的精神状态,听到他们都取得的足以安慰任何人的成绩,我感到由衷的感动与兴奋。
但,一些同学毕竟还在一方面承受来自经济拮据的压力,另一方面承受着来自心理的负担。我们看到,他们在劳作时仍能感受到或多或少的难以言述的不自然。这固然有个人方面的因素,但整个环境的问题更不可忽视。毕竟当一个人感到寒冷时,关键还是由客观天气变化而引起的。
贫穷不是错误,相反在困境中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克勤克俭的人足以令每个人崇敬与感动,他们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足以令生活优越的人汗颜与自我鞭策。玉经琢磨方成器,剑拔沉埋更倚天。贫穷、困境人所共恶,但每一份磨难在不屈的人面前都会化为一份礼物,一种人格上的成熟与伟岸,一种对人生和生活的深刻理解。
也许,当大多数人走过每位正在劳作的勤工助学同学身旁时,更应该审视一下自我,看看自己需要向他们学习什么,想想比他们缺少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