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至23日,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思政课教师和学校青马班部分学员赴贵州开展“追寻红色足迹,传承革命精神”暑期研修。师生们沿着红军长征足迹开展了为期7天的沉浸式学习,在红色热土上接受了思想淬炼和精神洗礼。
一、千里奔赴革命圣地 开班启程汲取力量
开班式上,中共遵义市委党校原教育长韦生彬教授以《遵义会议与遵义会议精神》为题,为师生系统阐述了“坚定信念、坚持真理、独立自主、团结统一”的遵义会议精神内涵。师生们通过珍贵史料再次感受到,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今年是纪念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报告让我对讲好思政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高校思政课不仅要讲清历史,更要帮助学生找到信仰坐标。”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主任王芳老师说。校青马班第八期学员,生科(创新)2204班团支书辛梦说:我深刻感悟了革命先辈的坚定信念与斗争智慧,这是对青马学员“信仰之基”最生动的锤炼。我将把这份红色基因带回校园,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本领,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二、娄山关下忆烽火 苟坝灯前悟真理
培训首站来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娄山关。师生们参观了小尖山战斗遗址,讲解员动情讲述了当年红军战士冒着枪林弹雨两次攻克天险的场景。“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集体朗诵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的声音在山谷间回荡,铁血忠魂铸就的精神丰碑深深烙印在每个人的心中。学院第一党支部书记蔡娬老师表示:“娄山关的险峻让我对‘伟大战略转折’有了实感。”王业松老师感慨地说: “西风口远眺时,突然懂得了‘雄关漫道’的深意。”“踏访遗址,理论与现实相结合,让我对如何讲好红色故事、筑牢学生信念有了新的思考。”刘春玲老师说。
在播州区枫香镇,苟坝会议会址的马灯雕塑引人注目。1935年春的一夜,毛泽东提着这盏马灯,沿着田埂小道说服周恩来改变作战计划的故事,成为“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生动教材。师生们认真听讲解、看文物,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与智慧。
师生们还走进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在这里找到乡愁了”的乡村振兴典范——花茂村,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感受从“荒茅田”到“花茂村”、从贫困落后到宜居宜业的乡村巨变,切实体会到“乡愁经济”如何让贫困村蜕变为“百姓富、生态美”的富裕村。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王艳硕同学表示,看花茂村新屋、苟坝旧址老墙,才懂青马班强调的“根脉”意义——红色根基扎得深,才有新时代枝叶。
三、天渠见证初心 赤水河畔悟兵魂
在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师生来到大发渠陈列馆和蜿蜒的大发渠畔参观。在陈列馆里,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旧工具诉说着“当代愚公”“七一勋章”获得者、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获得者——仡佬族乡团结村名誉村支书黄大发,带领村民绝壁凿渠的艰辛历程。在村党员政治生活馆内,90岁高龄的黄大发老书记为大家讲了一堂生动的党课,用朴实话语回忆起凿渠时的生死考验、带领群众战胜贫困的点滴故事,让师生深刻体会到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进一步坚定信仰信念。建筑工程学院冯彬卿同学说,苟坝会议的灯光、大发天渠的坚韧,让“人民至上”理念深植心底。我愈发明晰:要以先辈为镜,把研学所学转化为奋进动力,让青春在传承红色血脉、服务时代中熠熠生辉。
在四渡赤水教学环节中,习水县土城镇青杠坡战斗遗址让师生陷入沉思。四渡赤水纪念馆里丰富的文物、翔实的史料、逼真的复原场景,生动再现了当年战争的激烈与艰难。师生们驻足在一幅幅珍贵的历史图片前,仔细聆听红军将士们英勇奋战的故事,深刻感悟毛泽东军事指挥艺术的精妙之处。青年教师王文江表示。仰望红军烈士纪念碑,能感受到当年红军信念何其坚定、战斗何其英勇、胜利何其不易。赵婷博士表示,作为思政课教师,应将红色基因融入课堂,让青年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从来不是偶然,厚植红色情怀,强化责任担当。
四、烈士陵园再宣誓 息烽炼狱砺信仰
在遵义市区内,师生们怀着崇敬之情走进遵义会议会址。泛黄的《红星报》、锈迹斑斑的军号等文物,无声诉说着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遵义红军烈士陵园里,全体师生面向红军烈士纪念碑庄严宣誓。“踏入遵义会议会址,历史的厚重感瞬间涌来。这场伟大转折昭示了共产党人实事求是、勇于纠错、敢于担当的品格。新时代思政教育也要保持这份求实品质,紧贴学生实际与时代脉搏,持续革新教学策略与内容。”青年教师王超说。
在息烽集中营旧址,阴森的感化室、血腥的猫洞与“抬起头来”的铮铮标语,形成强烈对比。听到罗世文、车耀先等烈士在就义前仍组织秘密党支部时,不少师生红了眼眶。“这次学习让我仿佛亲眼目睹先烈在极端黑暗中仍守信仰、顽强抗争的伟岸身影。他们承受的苦难与展现的坚韧,是永不枯竭的精神富矿。”青年教师周芳玉说。
五、天眼仰望星空 砥砺奋进新征程
研修尾声,师生奔赴平塘县“中国天眼”科普基地参观学习,近距离感受大国重器,深切缅怀“天眼之父”南仁东的卓越贡献。在南仁东事迹馆内,他22年扎根深山、8000多个日夜攻坚克难的事迹,将“科学家精神”诠释得淋漓尽致,与长征精神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站在直径500米的“观天巨眼”旁,大家纷纷感慨,这既是科技长征的丰碑,更是新时代共产党人敢为人先的见证。“看到那些年轻‘探天者’的默默坚守,我深感教育也是一场接力赛,需要一代代教师接续努力。”董景瀚老师说。邹楠老师表示,这次参观让自己对教育使命有了新的理解——既要引导学生仰望星空,追寻真理光芒;又要教会他们像南仁东那样扎根大地,在平凡坚守中成就不凡的人生。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丁瑶瑶同学表示:从花茂村到中国天眼,从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到科技报国的宏伟成就,我更加明晰了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时代使命。
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的有效延展和思政课教师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开阔教师视野、促进教师成长,积累教学素材、丰富教学资源,推动队伍建设,传承地方文化。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中央教育领导小组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规(2025-2027年)>的通知》等文件精神,举办本次活动,引导教师重温红色革命历史,近距离感受新时代建设成就,见证中国发展奇迹,在“行走的课堂”中不断坚定“四个自信”,进一步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强化党性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