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 • 摩托车 • 轿车
——改革开放30年生活侧记
印象尤为深刻,1978年是改革开放的第一年,也是恢复高考的第二年,二哥去县城一中复习,备战当年的高考。来回六十里地的路程,每月徒步丈量一次。家里的一辆别人弃用的自行车,早已破损不堪,完全可用“老掉牙”来形容,除了车铃不响外,其它地方无一不响。骑上十几米就要做好心理准备,接下来恐怕会听到“咔嗒”一声,链子断了。只有父亲偶尔会耐心十足地骑上它,花近一个小时走五里地。要想骑着它走完三十里路,那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儿,所以二哥也只有徒步跋涉了。
幸运的是,1981年我上高中时,离家只有五里路,那时家里还是没有足够的钱买一辆新的自行车,急需时会借同学的一用,虽然很不好意思,但总比一步步地挪要节省很多时间。大概是关乎自尊的缘故吧,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对于自行车的记忆,似乎比应付紧张的高考还要深刻。
1987年大学毕业,拿到的第一份工资当然是回报父母。母亲最善解人意,尽管已有改观的家境也时而拮据,还是考虑到女儿上班和上街的方便,把买自行车的钱塞到我手里。终于有了一辆自己的自行车,那份高兴自不待言。更让我至今津津乐道的是,我是骑着这辆自行车与丈夫完成了新婚之旅的,那种自已骑车嫁掉自己的别样浪漫,直至现在仍令我回味悠长。
时光飞逝,转瞬自己已是三岁孩子的妈妈了。那是1991年吧,也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时日。在一辆又一辆自行车被人“顺手牵羊”了之后,能干的丈夫决定实现他一直以来的宏愿:买一辆长城摩托。可以想象,当这辆锃新瓦蓝的大家伙进驻我们家时,那是怎样令人鼓舞的时刻!这可是花了我们九千多元的积蓄啊!要知道那个年代,“万元户”就是令人艳羡的“大款”了,在摩托跟轿车一样寥寥的年月里,我们的举措无疑称得上是大手笔!
永远不会忘记第一次坐摩托回婆家过年的情景。单程六十里之遥,没有公交车,以往都是两人骑自行车,花一个上午的时间,回到家气喘吁吁,刚好赶得上中午的团圆饭。有了摩托应该大不一样了吧?我和丈夫尽情地装载,车把上挂满了大包小包的年货,最后还把一个大行李箱绑到车后货架上。三个人兴高采烈地跨上车,风驰电掣地往家赶。虽说冷了一点儿,但既轻松又快捷。“总算是有车开啦!”“今年的春节不必匆忙啦!”两人欢快的声音随车速飞驰。不知不觉间车已行离省道,进入乡间崎岖的山路,眼前的坡路又陡又弯,丈夫握紧双把低档推进,我和孩子则尽力前倾。无奈车后货物太重,车把发飘,丈夫一失衡,恰巧将前轮骑行在陡坡中间的一块尖石上。于是瞬间车倾人歪,丈夫单脚撑地,我和孩子则滚落在地,自酿了一场不大不小的车祸。好在冬天棉衣裹身,没有伤到身体,只是新车后视镜撞得粉碎,孩子被从梦中惊醒。我们俩余悸未消,收拾好行李重新上路。这一插曲不仅没有影响我们过年的心情,反倒增加了饭后开心的谈资。那车翻人仰的影像就像浮雕一样镌刻在我们回家的路上,常忆常新,每忆必乐;那无拘无束发自心底的开怀畅笑,则一路洒到今天。
历史的车轮隆隆地驶进二十一世纪,改革开放的硕果已结满身边每一个角落。当2002年我们拥有一辆长城皮卡,2003年买进一辆哈飞小面包,2004年购进一辆桑塔那2000,2005年换上一辆崭新的别克君威时,已没有了当初买摩托车时的异常兴奋,几乎是顺理成章,再平常不过的事儿了,拥有新车的欣喜已融入到满园春色的喜庆中。当一个又一个同事开着崭新的轿车行驶在上班的路途中时,那悠然的神情、会心的一笑,无声地诠释了我们生活的巨变。
如今,站在多年以前宽阔空旷、而今热闹拥堵的街道旁,注目匆匆掠过的庞大车流,会有恍如隔世的感觉。三十年前,自行车都是稀缺之物;二十年前,摩托车也只是凤毛麟角;十年前,家庭轿车刚刚走近寻常百姓;而今各种轿车大行其道,大街小巷川流不息,停车场上车满为患。个人交通工具的变迁,折射出改革开放三十年春风拂遍,万物争艳。
时常会在车水马龙的街道上,看到由无数辆装饰漂亮的豪华轿车组成的浩浩荡荡的迎亲车队,这时的轿车,除了见证生活的优裕以外,似乎已成了显示身份与排场的道具。每当此时,我的眼前总会浮现与丈夫骑车并行在蜿蜒的山路上、身着日常便装回家结婚的清晰剪影。无论日子怎样富足,轿车怎样高档,我依然淡定地坚持:骑着自行车自行结婚,是我今生最美丽的青春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