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青岛农业大学两位校友李登海、刘建军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全国创新争先奖”是继“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之后,国家批准设立的又一个重要的科技奖项,是仅次于国家最高科技奖的一个科技人才大奖。“全国创新争先奖”每三年评选表彰一次,每次表彰10个科研团队,授予奖牌;表彰不超过30个科技工作者,授予奖章,享受省部级劳模待遇;表彰不超过300名科技工作者,授予奖状。
李登海,我校1974级校友,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研究员。长期从事玉米育种、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将紧凑型玉米育种与高产栽培相结合,开创了玉米高产道路,对我国玉米生产发展、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产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近五年来,李登海进行了新种质资源的创新,又育成了一批新型的紧凑型、抗倒、抗病、优质、高产玉米新品种,并有34个通过了国家和省级审定。构建了亩产1000公斤以上的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在国内首创“平面与立体双紧凑”定向超高产栽培模式,采用大小行间隔方式播种,大幅度提高玉米种植密度、通风透光性,有效地解决了夏玉米高产田种植密度上不去的共性难题。李登海一直坚持自主创新,育成的新品种申请品种权保护,良种良法配套栽培技术申请发明专利。近五年来,申请品种权42项,授权22项,申请并获得发明专利2个。先后获得国家级重大科技奖4项,省部级7项。被授予时代楷模、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刘建军,我校1982级校友,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长期在农业科研一线从事小麦新品种培育工作。先后主持国家和省部级课题10余项,在优质高产、超高产广适及抗旱节水小麦新品种选育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增加社会经济效益400亿元,推动了山东乃至全国小麦品种更新换代。建立了小麦超高产广适育种技术体系,育成的济麦22在协调超高产与广适性关系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创一年两熟制冬小麦高产纪录;育成了超强筋小麦“济麦229”和抗旱节水小麦“济麦262”等新品种,为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品种支撑;利用分子育种技术育成的“济麦23”为黄淮冬麦区第一个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有限回交技术育成的小麦新品种。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项,制定地方标准2项;获省级以上成果奖励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先后荣获“山东省青年科技奖”、“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先进工作者”和“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