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能成就什么?
十年,一颗小苗可以亭亭玉立,一座小山可以满目葱翠,一个孩子可以茁壮成长、健康向上;
十年,一支队伍,虽然人员在不断更替,却依然如十年前一样,在宁静的时光中坚持一种助人自助的职业操守。 ——题记
一砖一瓦,搭建心灵防火墙
十年前,如果你对一个人说他可能有心理疾病,此话收到的反馈十有八九会是“你才有病呢!”十年前,如果你在一所大学看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字样,没准以为它是个教育学研究所。
1999年6月1日,那是个轻暖的初夏日,在青岛农业大学的前身莱阳农学院5号宿舍楼一楼,这样一块崭新的牌子悬挂起来。一间屋子、两把椅子、八位兼职教师,这就是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初创时的全部家当。门外是长久的清冷与过路者偶尔的好奇,门内是正在值班的老师。
“刚开始来的人真的不多。”校纪委书记刘国秋教授笑着回忆起当年的情景:“由于整个国家心理健康知识的缺失,导致对心理咨询的一种误区,认为去咨询就是脑子有病,就是神经不好,所以就算有学生去也是偷偷地,东看看西看看,确定没人注意才赶紧推门。”经过十年的努力,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已经成为大学生朋友的心理减压站和积极心理能量的加注站。同学们口口相传,“有心结去找老师咨询”已经成为共识,提前预约两三个星期才能排上。这就是十年工作的成效使然。
刘国秋教授是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拓者之一,也是我省最早从事这一研究的高校工作者。与刘老师同时步入这一“战壕”的,还有现任经济与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李明国,以及刘占仁、王敏、郭兴军、孙振荣、刘云华、姜鲁平几位老师。
中心的成立在全省较早,可借鉴的经验几乎没有,大家凭着一股十足的干劲、诚挚的愿望,摸索前行。回忆起一切从头开始的那个夏天,李明国老师也深有感触:99级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仍然以应试为主,整个中小学阶段注重学习成绩、考试名次,并不关注打开心扉、开放式的精神生活方式。所以,刚开始工作真不好做。
教育中心确定了一条主线,那就是囊括学生心理健康点、线、面三个层次的个别咨询、心理档案、开设课程三驾马车齐头并进,形成了最初的、也是最粗线条的一张“心理健康保护网”。
心理档案就是对全体新生进行专业量表测查,通过筛选对可能存在心理问题倾向者予以重点关注。最初的三年,因为没有设备,全校新生的测查数据都是几位兼职教师手工一页页统计出来的,特别辛苦。10年来,这项工作已成为每年新生入校的重头戏,确保从学生一进校门,就开始搭建每个人的心理防火墙。
表面看来,心理咨询只是坐着倾听、偶尔说话,相当轻松。其实,对咨询师来说,有时候几个小时下来,人虽然依旧坐着,姿势都没有太大变化,整个人却像被掏空了一样。因为这项工作接触的都是些具有不良情绪、甚至观念极不正常的人,帮助他们的过程,要大量消耗咨询师的积极心理能量和心智。正如北京大学心理系博士生导师王登峰所指出的,在精神高压之下,心理咨询师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三倍于常人。说这是个“高危职业”,一点不为过。
即便如此,他们依然深爱着这项新生事业。“辛苦的同时也在充分体验一种帮助同学成长后的快乐和幸福!‘你健康着,我快乐着’,是我们十年来始终的工作原动力。”刘国秋老师如是回味道。
“天之骄子”还是“天之焦子”
中国疾病中心提供的数字表明,全国大学生中,16%--25.4%的人有心理障碍,以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强迫症状和抑郁情绪为主。有媒体报道,对全国近3000名大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42.73%的学生“做事容易紧张”,55.92%的学生“对一些小事过分担忧”,
47.41%的学生“感觉人与人之间关系太冷漠”,67.26%的学生“在心情不通畅时,找不到朋友倾诉”,48.63%的学生“对考试分数紧张”。
层层重压炙烤下,“骄子”变身“焦子”。
学习是大学生面临的最主要压力,它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将高考失败的伤痛带进大学生活,但这并不是最让老师们头疼的,因为毕竟年轻,很容易重树信心,再次扬帆远航。更让人心痛的是整个基础教育制度给予学生的厌学心理。从小到大被灌输着“只要学习好就行”、“考上大学就行”,“学习”、“考大学”这样人生中的局部环节,潜移默化地转变成了整个人生目标。终于考上大学,人生目标突然实现,也就无所谓奋斗了。
学习压力还来自于不少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形成的“学习是惩罚”的感受。“写错的同学每个题、字重抄N遍。”几乎每位中国学生小时候都听到过这句话,N可以从1到100不等,甚至超过100也不算稀奇。学习由此成为一种惩罚,学生在重新抄写中一次次体会学习带来的屈辱,也一次次积累对学业的愤恨。
学习压力逼迫大家只能埋头书本,埋头书本的结果又造成交际困难的压力。“风声雨声读书声,我不吱声;家事国事天下事,关我何事。”“宿舍里面不吭声,互联网上诉衷肠。”这些说法反映出大学生不懂沟通方式,进而放弃现实交往,作茧自缚。
此外,经济危机导致的就业压力、新生客居他乡的角色转换与适应能力不足,以及个别家庭和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也是危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很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来自于他前十七八年中受不良生活事件刺激或成长的烦恼得不到及时疏解而逐渐累积起来的,以至于不堪重负。在进入大学这种重大转折中,偶遇某一事件就会出现总爆发。”刘国秋教授感到遗憾的是,所谓的反叛孩子、“坏孩子”,很多是由于家长和教师不掌握少年儿童心理规律所导致的。
大学时代作为青年成长发展的重要时期,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迷惘,产生一种选择之痛。这个时候,需要教师为他们提供专业帮助,这对其整个人生将起到重大的作用。“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是提高民族素质系统工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刘国秋教授说。
为玫瑰船护航,安全驶出浅滩
这是盛夏的一天,天气格外热,好多教室开着门,各种讲课的声音隐约传来。
“人际交往有时空上的局限性,这就决定了一个人总会碰到适合自己的那一类人中的某一个。但这‘一个’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他未必是这‘一类’中最优秀的那一个。在此时空中,这‘一个’可能是精粉做的奶油面包,如果换个更大的时空,也许他充其量就是地瓜面窝窝头了……”
因刚被倾心的女孩拒绝而心情烦躁的小青从一间教室门口经过时,突然站住了脚步,这几句话一下子将他黏在走廊里。站着听了十多分钟,小青干脆进去坐下。
2个课时很快过去,小青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他筹划着下周还要来听听,一打听才知道,这竟是本学期最后一课了。小青匆匆记下:讲课的老师叫刘国秋,下学期还开课。
第二学期小青选修课期间,差不多每次课间都走到讲台旁和老师聊聊,失恋的阴影逐渐散去,健康、快乐和自信多了起来。
毕业时,小青考上一所重点大学的硕博连读。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复试时,老师竟然问了个考察心理素质的问题:“如果你被录取,课题研究进行到半年时穷思竭虑,再也想不出思路,你第一反应要做什么?”“我首先要及时与导师沟通,争取专业的指导,同时还会联系一下高年级师兄,请他们给予意见和建议,通过广泛的交流开阔思路。”
从容的回答令老师很满意,老师笑着指了指他的大学成绩单:“《心理健康》成绩低了我们也不要呢!”这门成绩,小青当年考了90多的高分。
“老师,那时候要是没听您的课,根本没法解脱,更不敢想考研了!”离校之际,小青特意来刘老师办公室道谢。
不了解心理学的人心里有了疙瘩会想:没事儿,过几天就好了。而系统学习过心理学的人会明白,心里有疙瘩解不开,有时候也能憋出大病——有些事情,在心里搁几天都解不开,还越搁越苦!
小杉是选修李明国老师课程的一位大四毕业生。“一米八的大个儿,进门就哭!”原来,小杉准备考研了,想和女朋友分开一段时间专心用功,但没过几天,女孩就领着另一个男生出现在埋头于课本的他面前。
李老师从爱情的本质是什么,真正的爱情应该是什么样的,说到男人的事业心和对社会的责任感。此后,小杉又来过几次,每次都比上一次有明显好转,笑容多起来。
“考研成绩出来后,他蹦蹦哒哒地就跑来了!从咨询室里就听到他轻快的脚步声。一进门,手里挥着录取通知书,真是高兴坏了!”李老师回忆起多年前的场景,依然满脸喜悦,“你说做咨询累不累?真累!心最累!但愿不愿做?愿意!最幸福的时刻,就是看到孩子们又健健康康地开始新生活了!什么辛苦,全都烟消云散了!”
十年之后,2009年6月10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迎来十周岁生日。作为最早从事这一工作的教师代表,李明国老师的发言饱含深情:
“每当完成咨询,收获一声声‘谢谢老师,谢谢老师’和深深的鞠躬、再鞠躬;每当听到‘老师我考上研究生了、老师我找到单位了、老师我成功恋爱了、老师我要结婚了……’,我们得到的是价值感和成就感,感受到的是累并快乐着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我就是那个拿弹弓打人的男生……”
小国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王翠春主任的来访者。这个男孩一进门,一身浓重的烟味颇为刺鼻,“衣服邋里邋遢,老长的头发垂在眼前,根本看不见他的眼睛,他与这个世界是隔绝的。”这个脏兮兮的男生腾一下坐到王老师跟前,俨然一副“我是流氓我怕谁”的架势。
经过一次次地晤谈,王老师惊讶地发现,原来这曾是个特别聪明有抱负的学生。小国高中成绩优异,高考前被公认上清华没问题。对于热爱数理化的他来说,梦想就在眼前。后面的故事也不算稀奇了,高考发挥失常、调剂失败,“清华苗子”开始了不上课、更不上进的“失乐园”大学生活。当逃课也不够刺激了,他就做了个小弹弓,没事躲在角落里打人,“打中就特别高兴,特别有成就感。”
王老师和小国交流了六次,“一点点帮他打开心门、将心里的情绪垃圾抠出来,再一点点填进去新鲜、健康的追求和梦想。”这样持续了一个学期,小国变了,考名牌大学的梦想在心头重生,毕业时,他被云南大学录取。
2007年,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发生,小国马上打电话回母校:“王老师,我就是那个拿弹弓打人的男生,您还记得吗?”电话中,小国对王老师充满感激。他说自己和马加爵住同一宿舍楼的同一层,惨剧发生后,他受到的震撼更大,想起自己几年前的样子,觉得特别后怕。“如果没有您帮我,不知道今天是不是也像他一样……”
“当然,不是每一次接访都能收获这样美好的结果。”王老师深有感触。即使已经走进咨询大门,有的同学仍会下意识地说假话,不断掩饰、伪装,不愿意承认、不愿意面对现实。老师们只能引领着同学像剥洋葱一样,一片片耐心剥开,直到受访者看到自己真实的内心。那一瞬间,受访者会激动地流泪,心理咨询教师也几乎同样难以控制流泪。
尽管作为专业人员,他们已深受训练。“一直要求自己一只脚站在河里,一只脚站在岸上。在河里的那只脚能让你对水‘冷暖寸心知’,对学生的不幸经历感同身受;站在岸上的那只脚必须始终体会到太阳的温度、感受生活的阳光。”但每当听到父母离异、家庭暴力带给学生的心理创伤,甚至社会给予幼小身体的直接伤害,作为一位母亲,“想想这些孩子都和我的孩子年纪相仿,看到他们痛哭流涕、话都说不成句,大夏天的也觉得像掉进冰窟窿里了。”
即便如此,特殊的工作要求他们保持情感中性。应该辅导学生,却不能让学生产生依赖,否则这样的学生永远不能独立、自助。李明国老师路遇接访过的学生,常会被问:“老师,您忘了我了?”
“对不起,我忘了。”他总这样回答。“怎么可以不忘?对我们来说,忘记是最好的保护自己。”
更周密、全面地去除每一根危险的稻草
2005年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转折年。这一年,我校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对工作的任务和内容、途径和方法、队伍建设、教育培训、工作网络、政策保障等进行了明确规定,使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快车道。2008年,我校又颁布了《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实施办法》。中心还进一步完善了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为工作运行提供了保障。2005年以来,学校先后投入30多万元,不断完善着中心的软硬件环境。
也是这一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院心理健康指导教师、心铃协会和班级心理协理员的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正式构建。644名班级心理协理员和500余名心铃协会会员的加入,一下子壮大了队伍。
如果将心理危机的预防比作一场战争,将专业教师看做这场战争的高级将领的话,那么心铃协会成员和心理协理员便是在一线上探测地雷的工兵了。他们本身完全融于学生生活,更了解同龄人的心理状况,能够在第一时间探测到隐藏在表象之下的“雷区”,并及时做出预警。
心理协理员小明给我们讲了这样的故事:“刚入学时我就发现她跟别人不一样,跟舍友的关系很紧张,也总是不去上课。我开始留意她的变化,经常主动跟她聊天。直到她终于坦诚地告诉我,原来刚开学第一天就和舍友吵翻了,这一架吵得整个大学生活一开头不顺,事事不顺。尽管我受过一些培训,但毕竟与专业老师有差距,我劝她见见老师,但她总怕老师会瞧不起她,迟疑了好久。好在最后终于同意了,帮她预约的那天,我高兴得什么似的。”
园林园艺学院随和、开朗的小孟也担负着心理协理员的担子。她对自己承担的工作甚为喜欢:“能够帮大家做点事本身就很快乐,并且在帮他们的同时,我也能自省一下,学会了自助呢!”
“不过也有伤心的时候,有的同学觉得我多管闲事,并没把心理问题当回事儿。”“有的同学不愿面对心理问题,我们偷偷摸摸帮他预约,再想办法说服他去,结果人家还觉得你很无聊!”看来,也有协理员为工作受了些委屈呢。
依托中心的学生社团组织“心铃协会”,也是老师们的得力助手。协会经常组织团体心理辅导,针对团体的不同心理成长类别,制定合适的主题方案。例如,针对大一同学刚进入新环境的焦虑不安,协会通过一些心理游戏、指导词来叩开他们的心扉,帮他们找到归属感,增强班级凝聚力;针对大二同学,辅导主题一般是认识自己、交流与合作;大三则侧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此外,每年2次的心理健康宣传月也组织了不少活动。心铃协会会长赵鑫说,如今每年的宣传月已成了不少同学期盼的大事。趣味心理游戏、心理剧表演、手语操表演,让大家发出会心的微笑;心理征文大赛、心理漫画比赛、心理格言展出,充满灵性的话语与图片,展现出文字的无穷张力与图片的妙趣横生;深入浅出的心理知识讲座,更让大家在接受心灵洗礼的同时,发现自己拥有的潜质,增强自信,展望未来。
“形式始终为主题服务,通过这些活动,为同学们创造美好人生奠定坚实的心理素质基石,这就是老师们创意的由来与初衷。”团体辅导培训教师林红老师欣慰于这个构建起来的安全网上,一条条线、一个个点都发挥了作用,整个“心网”才能疏而不漏。如果说“最后一根稻草”真能压死骆驼,老师们精心培养的这些“小工兵”、精心组织的这些小活动,就是为了及时去除掉那一根根危险的稻草。老师们还特别希望同学们领会到游戏的背后不仅仅有快乐,而是隐藏着珍贵的宝石——心理知识的真实体验。切莫游戏其中的时候“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新十年,“心”起点,大未来
“认识你自己!”——这是铭刻在希腊圣城德尔斐神殿上的著名箴言。老子也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不同文化的起点上,同样提出过自我认识的重要性。
十年来,刘国秋教授每次开课都要讲一个相同的问题:每个人最好首先掌握2门基本知识,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它教给我们正确看待世界的根本方法,使我们明智、明辨,具有哲思;二是心理学,因为这是人们做到“自知之明”“知己知彼”的根本智慧源泉。
“帮助同学们认识自己,这是将来具有健康身心的基本条件。”刘国秋说,她对自己奉献近20年的事业充满信心和爱意:“很少有人能完全理顺自己的情绪,每个人的一生中总会有各式各样的心结解不开,这都是正常的。我们所做的,不是动手帮你解,而是帮你找到打结的原因,教给你解开的方法。授人以‘渔’而非‘鱼’,会使学生受益终生。”
十年前,八位先行者从事心理健康工作只是为了探索学生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和新领域,今天,这项工作已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成为心理辅导教师终身追求的助人事业。
“刘国秋老师和我为什么能一口气做十年?因为这不是我们的工作,是我们的事业。”这是李明国老师最深刻的体会。“事业不以完成为目的,它是一种幸福的追求、是价值观、成就感的体验。不管有没有报酬、有没有人看到、有没有寒暑假、休息日,我们都乐在其中。”
作为二级网络中的一员,资源与环境学院心理辅导教师李永青说,身为辅导员,他更能感受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几位先行者不畏时艰、开创进取的精神,是他们学习的榜样,是他们积极进取的力量之源。
2009年6月10日,十年之后,又一块崭新的牌子挂在中心门前——应用心理学研究所。至此,中心已拥有2名专职教师、6名兼职教师、14名学院心理指导教师,360平方米的工作场所、10多万的仪器设备。
有感于国家教育部2009年5月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审议稿),“临床心理学知识理论的中国化实践,以及把事务性工作提升到理论层面进行探索探究,这是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持续发展的两大任务。成立研究所,就是为了提供一个整合校内资源的科学研究平台。”刘国秋老师对三级梯队中的中流砥柱——各学院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尤其充满期待,她希望大家把心理健康作为一门学问长期进行研究,以有效提高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在此过程中,自己也会逐渐成长为这个领域的行家里手。
尾声
十年能改变什么?
十年,能让一棵茁壮成长的小树生虫、坏死,能让一座葱郁的小山沙化、荒芜,能让一个个装满心思的青年郁郁寡欢、坠入无尽黑暗;
十年,更能让一届又一届大学生,安全地、安心地、安康地、安然地,在这片金色的阳光下,朝气蓬勃地开出绚烂的生命之花!
(由于可以理解的原因,文中所有案例涉及人名皆为化名;感谢大学生记者团徐倩倩、潘静、韩婷婷对完成此文提供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