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综合资讯

实施科研强校战略 学校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时间:2012-09-17 来源:科技处

2006年以来,学校坚持教学为中心、科研为先导、学科建设为龙头的办学指导思想,继续实施“科研强校”战略,学校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现总结报告如下:

一、科研项目的数量和层次不断提高突破

“十一五”以来,学校承担的科研课题数量、科研经费总量和科研课题层次逐年提升。共获得各类科研项目1091项,科研经费总额达到3.43亿元,是“十五”期间的9倍。2011年达到10077.96万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纵向科研项目经费名列山东省省属高校第二位。由我校主持的科研项目涉及所有国家科技计划,标志着我校具备了承担国家科技计划的实力。科技创新的领域逐步拓宽,与企业的科技合作日益密切,横向课题的数量有了较大增长。

二、科技成果的数量、质量保持了良好的势头

六年来,通过加大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力度,项目结题率和完成质量都有了明显提高。共获得各级各类科技奖励85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5项、二等奖14项(3项技术发明奖)、三等奖12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共计34项,是“十五”期间的1.5倍。全校共发表学术论文8461篇,是“十五”期间的4倍;被SCI、EI、ISTP收录的学术论文763篇,是“十五”期间的5.69倍。选育植物新品种47个。

三、科技成果转化效益显著

六年来,学校转让科技成果7项,转让金额达2282万元。2006年5月,新型农用杀菌剂——“仿生安”开发生产权,以600万元转让给江苏腾龙生物药业有限公司;2006年12月,玉米杂交种“莱农14号”省内生产经营许可权以42万元转让给山东连胜种业有限公司;2010年5月,玉米新品种“青农105”生产经营权以100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胶州义和种业有限公司。“青农8号”以300万元转让给北京亘青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莱阳市种子公司以100万元获得了“LN1”的生产经营权,山东金农种业有限公司、山东浩丰种业有限公司、山东鑫运种业有限公司三家公司以120万元的价格联合获得“LN3”的生产经营权,“青花5号、青花6号、青花7号”品种权以12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沂南县翔丰农业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四、科技平台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

六年来,学校不断加大科研平台的建设力度,积极改善科研条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动漫产业核心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通过国家发改委批复,这是我校第一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旱作技术实验室、应用真菌实验室被省科技厅批准成为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黑牛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肉类食品质量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兽药诊断试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批准为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预防兽医学实验室、动物生殖与种质创新实验室、植物生物技术实验室、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控实验室被省教育厅批准为“十二五”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农业传播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被评为我校首个“十二五”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美无脊椎动物细胞培养与细胞工程合作研究中心、中韩食品生物技术研究中心被省科技厅批准为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平台。青岛市主要农作物种质创新与应用重点实验室被青岛市科技局批准为青岛市重点实验室;先后成立了茶叶研究所、植物基因工程研究所等33个校级研究所,建成了800多平方米的现代日光温室大棚,启动了青岛农业大学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建设;建成并开通了青岛市农业科技传播与服务平台,以我校为挂靠单位成立了青岛市计算机学会影视动漫专业委员会;建设了青岛市农机化高级人才培训基地、青岛市饲料工业科技成果研发基地、青岛农业大学现代农业试验站;与青岛乐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建了“乐义实验室”,与康地恩药业有限公司共建了兽药研究所,与中国鸵鸟养殖开发协会共建了鸵鸟疫病防制中心,与青岛宝依特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共建了生物制品研究所,与山东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无棣天龙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和新疆畜牧科学院联合举办了山东天龙驴产业研究院。

五、学术交流活动蓬勃开展

学术交流日趋频繁。六年来,坚持学术报告会制度,成功举办了六届学术活动月,共做学术报告1000余场次,先后主办或承办了中韩农业信息化与农产品国际贸易研讨会、全国育种与种子工程学术研讨会、全国小麦品质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中国菌物学会第二届青年菌物学术讨论会、全国生物统计及药物统计学术交流会、山东省农业工程学科发展与科技创新战略研讨会、第十一届全国作物生理学术研讨会、第十一次全国畜禽遗传标记学术研讨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内科学分会学术研讨会、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国际农业科技小型峰会等国际、国内学术会议100余次,邀请国内外千余名知名专家来校进行学术研讨和交流,特别是2012年,学校邀请中国著名杂交水稻育种专家、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到学校为师生作学术报告,受到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在校内掀起一场“崇尚科学,向院士学习”的热潮。通过举办这些学术交流活动,有效促进了校际和学校不同学科间的交流,进一步丰富了我校的学术文化内涵,浓厚了校园学术氛围,促进了跨学科学术交流与合作。

六、社会服务领域不断拓宽

六年来,积极构建学校与政府联合搭台,学院、专家与企业密切合作,项目攻关、人才培训、信息咨询、成果推广形式多样的社会服务体系,社会服务的能力和社会影响力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我校与青岛市、聊城市及城阳区、胶州市、胶南市、莱西市、即墨市、利津县、垦利县、乳山市、乐陵市签署了现代农业产学研合作共建协议书,与潍坊市、滨州市签署全面科技合作框架协议、与淄博市签署现代畜牧业产学研全面合作协议,农业部和山东省农业厅在我校建立了“现代农业科技培训基地”,使我校社会服务工作纳入地方政府科技服务体系,大大提升了我校社会服务的层次。在地方政府的积极推动下,我校社会服务的组织化程度大大提高,在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与服务以及科技培训方面展开全面合作。

利用现代传媒技术,传播农业科学技术。我校创作的农业科教片,有830多部(集)在中央CCTV-7播放,230多部(集)VCD由科学出版社等单位出版发行。学校充分利用丰富的影像资源,于2006年建立了基于现代传媒技术的“青岛市农业科技传播服务平台”,开创了青岛市农业科技传播新模式。网站开通以来,深受各级农技人员和农民朋友的欢迎,日均点击率在300人次以上,为学校服务“三农”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

积极参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在东营市利津县毛坨村设立了“青岛农业大学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改良及生态农业试验工作站”,注册成立了“东营市青农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综合利用及生态农业研究中心”,紧紧围绕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综合利用及生态农业建设开展科学研究,开创了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

学校在胶州市胶莱镇建立了占地1000亩,集研究、开发、推广和培训于一体的“青岛农业大学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与青岛市5所大学联合成立了青岛国家大学科技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体现价值”的企业发展理念,以通过国家科技部和教育部联合认定为契机、主园区建设为切入点,努力建立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并整合各种资源,搭建融资服务平台。

学校成立了教授博士科技服务团,积极参加青岛农委组织的“情系三农”科技下乡活动。全校教师科技下乡年均1000余人次,每年举办200余次农业实用技术专题讲座。学校选派设施农业专家李庆典教授与全国“冬暖式大棚之父”王乐义书记选派的农民专家合作,向新疆传播设施农业栽培技术。三年来,已累计为新疆培训农技人员达4000多人次,培训干部、群众达2.7万多人次。为表彰李庆典的贡献,新疆吐鲁番地区授予他吐鲁番市“荣誉市民”称号。2007年,中央和地方媒体接连对我校援疆事迹给予报道。姜卓俊教授潜心研究草莓生产技术20年,致力推广草莓栽培技术数十载,被农民朋友亲切地称为“草莓教授”,被安徽省长丰县人民政府授予“草莓功臣”荣誉称号。2012年被学校选派参加由中宣部、科技部等多个部门共同举办的“振兴高原 服务三农 科技列车青海行”活动。日前,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给学校发来感谢信,对学校的组织工作和姜卓俊教授对当地科技事业发展提供的帮助给予充分肯定。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