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综合资讯

艺术与传媒学院:让学生在自信中成长

时间:2012-04-06 来源:青岛农业大学报

艺术与传媒学院特色发展系列报道之四

让学生在自信中成长

【编者】到本期,艺术与传媒学院特色发展系列报道就全部结束了。在这期间,我们带着敬意与思考,围绕学院精神、理念思路、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等等,一次又一次的与学院的领导、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去倾听,去追问,去探讨。

交流不断深入,我们感触也不断升温。我们感慨于学院领导带领学院科学发展过程中咬住目标不放松,一往无前的勇气和豪情;我们感动于从领导到全体教师筚路蓝缕、呕心沥血、锲而不舍、顽强拼搏的创业历程;我们同时更为他们培养出的一届届充满活力、充满智慧、充满竞争力的毕业生而高兴。我们也在感动与敬佩中找到了学院实现快速发展的答案。

我们有理由期待,未来的艺术与传媒学院将展现出更加鲜明的特色,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人才培养是高校教育永恒的主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一体现,是大学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年轻的艺术与传媒学院经历短短10年的发展就赢得了广泛地赞誉,根本还是培养出了令人信服的、有竞争力的艺术与传媒人才。一届又一届的艺术与传媒学院的同学们在快乐中学习,在自信中成长,获得了社会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可。

从培养方向上确立学生的自信

艺术传媒学院院长赵晓春说,在农业大学培养艺术与传媒人才,首要解决的是同学们的信心问题,不能让我们的学生从踏进校门开始就觉得自己“技不如人”,还没起跑就输在了心理上。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信心给予的力量才是学习的源动力,要让他们起跑前就能看到美好的未来,充满奔向未来的信心与渴望。

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要找对人才培养的方向,若是方向不对,越努力离真正目标越遥远。

建院伊始,在全面调查、认真比较、深入论证的基础上,艺术与传媒学院最终把人才培养的方向确定在能够将创意和策划变成产品或作品的应用型艺术人才上。赵晓春说,他们调查发现,尽管创意、策划人才在文化创意产业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从社会需求来看,应用型艺术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需求的大多数。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需要大量把创意物化为成果,把想法变成现实的实用人才。具体到企业,现在大量企业将员工岗前培训的工作前移,要求学校量身打造对口实用型人才。因此,艺术与传媒学院把产业发展的最大需求作为学院人才培养的主攻方向,把岗位的用人标准作为对人才培养的标准要求。

这样的方向定位与目标确定,能够让年轻的艺术与传媒学院与那些专业性强、优势明显的艺术院校的培养目标错位,实现错位发展,避免同质竞争。学院的学生也可以在起点上就确立对未来发展的信心,因为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他们也能成为特别的一个,也能拥有自己的竞争力。

事实证明,在这个发展方向上,努力的艺术与传媒学院同学们一点都不输于许多艺术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学生,走出了属于他们的别样精彩和自信。近几年,在他们参加的各类各级专业大赛上,艺术与传媒学院的同学仅获国家级奖励就有40余项,获省级奖励160余项。从历届山东省大学生数字影像大赛、山东省大学生电影节、山东省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山东省大学生电影节、山东省首届“学院创意杯”广告作品评选活动,到全国ITAT教育技能大赛、中国首届“八大山人杯”文学艺术大奖赛、全国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以及全国第四届高校大学生数字短篇大赛等国家级大赛,都有艺术与传媒学院学生获奖的作品。首届山东艺术设计大赛上,我校学生创作的艺术作品受到评委的高度重视,其中动画作品在全省艺术类高校中更是占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参展作品获奖率达80%以上。

在培养中锻造学生的自信

针对文化艺术产业的岗位用人特点和企业单位的广泛需求,艺术与传媒学院提出了“厚基础,精专业”的人才培养思路,教育教学中,要求所有的学生在打牢自己的文化基础和艺术基础的前提下,都必须要拥有一项过硬的“绝活”,这样才能有充分应对各个岗位需求的自信,才能在社会就业中占得先机。

“综合性、艺术类院校重点培养创意人才,我们就重点培养能把创意变成作品的创作人才,让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来能以更高一筹的实践操作能力拥有自己的竞争优势。”赵晓春说。只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找准自己的优势,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就能最终形成自己的特色,凸显出自己的竞争优势。

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学院在教育教学中特别增加了实验课,强化了实践性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同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发创作的兴趣与激情。为此,学院成立了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的创作小组,突破课堂的空间和时间限制,以项目或作品为教育教学平台,使学生熟练掌握操作和创作流程。学院还鼓励学生自发组成各种创作小组,自选创作项目,对选定创作项目的团队,除了为其配备指导老师外,学院实验室也一律向他们敞开。

这些做法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创作的热情,小橘灯工作室、咕噜咕噜工作室等创作小组大批涌现,一批批优秀的独具创意的作品在人们眼前闪亮,并频频走上各类大赛的领奖台。

延时摄影作品《我的大学》就是其中的精品。去年大学生毕业时分,由我校应届毕业生刘晋创作的延时摄影作品《我的大学》亮相中央电视台,红遍大江南北,上传网络一周点击量就超过30万。这部耗时一年,用13万张照片组成的延时摄影短片,融摄影、DV、动漫技术和原理于一体,令许多专业人士拍案叫绝,《潇湘晨报》的负责人在看完这段短片后,第一时间向刘晋发出了聘用的邀约。更令人惊叹的是,刘晋竟然还是园林园艺学院园林专业的学生,而激发刘晋对摄影学习兴趣的正是艺术与传媒学院的郭建良老师,刘晋说他最大的收获就是遇到了郭老师。正是在郭老师一步步的鼓励、指导和帮助下,刘晋把爱好发展到了专业级别,并最终完成了这样一部精彩的作品。

被称为“获奖专业户”的动画专业2008级2班的曲明皓参加过很多大赛,曾获得第四届全国高校短片创作大赛二等奖、第九届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第四届山东大学生数字影像大赛二等奖、青岛市“中视联杯”原创动漫作品大赛优秀奖。用他的话说,是学院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让他有了走上各类领奖台的机会。而每次参赛对他而言都是一次难得的磨练,从比赛中收获了技能,收获了成就感,更收获了团队协作的能力与不断向新的目标前进的动力。

多年来,艺术与传媒学院走出了一条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艺术人才的路子,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创作兴趣,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校内与校外相结合,鼓励大家走出校门检验教育成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学院还与美国欧特克公司、苹果公司合作建起了三维动画工程师国际认证培训与考试中心、“苹果公司数码媒体学院”,为培养高素质的视觉表达设计与传播人才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自信要靠实力说话,因为具有丰富的创作经验和出类拔萃的创作能力,毕业时分的学生自然信心满满,他们能够在对口的企事业单位直接上岗,符合用人单位的期望,因此十分具有就业竞争力。

用大制作成就学生的自信

《轻轻松松看奥帆》、《西厢记》、《三岔口》、《我的回忆美丽而忧伤》……建院以来,艺术与传媒学院创作出一大批在业内叫得响的艺术精品,获得了“中国电视金鹰奖”、“中国国际动漫节美猴奖提名奖”、山东省“泰山文艺电影奖”、山东省“文艺精品工程奖”等众多分量十足的大奖。这些作品与大奖,无不包含着一届届同学们的智慧、心血和汗水。

赵晓春说,我们的作品创作不是单纯为了创作而创作,也不是为了获奖而创作。精品的创作首先是能通过艺术创作项目把学生们带到教学中去,把文化产品生产过程中需要的各项技能作为教学的重点。让一批批学生在项目中锻炼,让他们还没走出校园就经受“实战考验”。

自2006年学院制作青岛市首部本土原创三维科普动画片《轻轻松松看奥帆》开始,学院2005、2006级动画专业的学生就全程参与了进来。这部动画片共分10集,每集约10分钟,包括800多个分镜头,2400秒动画量,30000字文学脚本,参与创作的同学都从中获得了难以估量的“财富”。早已毕业的2006级绘画专业学生孙天奇在校期间就参与到了《三岔口》的创作中,她主要负责前期的形象、场景设计,为日后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更为她日后接受各类挑战备足了信心。

大制作除了能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获得大的锻炼和提高,更能给学生以极大的信心提升与就业保障。这些大制作的完成和大奖的获得让学生收获了极大的成就感和荣誉感。他们对学院的教育教学有信心,更对自己走出校门参与竞争有充足的信心。正如孙天奇所说的,“上学期间就参与创作了荣获泰山文艺奖的作品,怎么还会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呢”。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赵晓春说,“我们的学生在竞争中有独特的竞争力”。诚然,经历过大场面的他们,在任何环境中都不会怯场,不怕竞争,并且有实力在竞争中取胜。据统计,在文化创意创作行业竞争最激烈的北京、上海,艺术与传媒学院毕业生中的35%都已在那里站稳了脚跟。

作者:刘晓华 孙志文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