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中国教育报》第2版以《青岛农大学子跑农村解难题》为题,报道了我校丰富多彩的暑期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文章着重介绍了学校在实践活动在设计和具体实施过程中,注重将学科优势、社会需要和人才培养结合起来,构建起多维平台,大力推动能力导向型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切实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受到了教育,取得较好的社会效应、教育效应。
2012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我校共组建8支全国重点团队、18支省级“调研山东”重点团队、10支校级重点团队、173支院级服务小分队,全校各级团组织组建各种服务团队563支,并选拔78名同学参加青岛市大学生机关事业单位实习锻炼营。活动紧密结合我校农科院校特色和中央大力提倡的科技支农政策,其中“科技支农”类活动比例达到62%。此外还有教育帮扶团队10支、文化宣传团队10支、公益服务团队20支等。本年度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学生人数达20000余人,学生参与面达90%以上,活动内容多、范围广,规模大,实践活动地域涉及山东省所有区县以及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所组建的国家级、省级团队全部由学院精心指派专家、教授、博士随队进行全程指导。学校12位教授、20位副教授全程指导,更有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草业科学首席科学家李向林等多领域顶级专家参与活动。农业专家深入基层一线现场指导生产,开展讲座108场、提供科技咨询143次,切实解决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实际问题,扎扎实实为农民提供了帮助,展示了学校实力,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
本次暑期实践活动中,学生们走访基层单位300余个,其中机关事业单位158个、企业98个、合作社51家;走访“第一书记”296位、走访校友551位、走访农户20600户;开展科技知识、实用技术推广活动250余场、参与科技大集130次,发放科技宣传材料44000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200余条;组织文艺演出35场,活动受益群众32万余人。共建立社会实践基地47个,收获2229篇高质量实践日志,撰写大学生调查报告近13000篇,反映活动情况的影像资料100余份,发放到农村的各类宣传材料52000余份,社会实践活动邀请函、感谢信71份。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传播技术,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达到了成长成才与服务人民的双赢效果。
实践活动受到国家、省、市各级媒体报道761次,其中地方报纸刊登通讯62篇,人民网、新华网等各级网站报道640余篇,山东电视台、青岛电视台、青岛人民广播电台等50家电视电台多次对我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情况进行了报道,活动中青农大学子展现出的专业素养、文明礼仪进一步提升和巩固了学校良好的社会形象,增强了青岛农业大学的社会美誉度,社会反响强烈。
活动的有效开展,离不开校党委、校行政的关心和帮助,离不开各部门、各单位的大力支持。学校党委、行政一直十分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把社会实践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从资金保障、制度建设、队伍组建、基地建设等各方面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各部门、各学院领导始终关注社会实践进展情况,指导活动总体方案,并多次亲临实践活动现场为同学们带去关怀和鼓励。领导重视、部门支持,营造了全校上下合力支持社会实践的大好氛围。
实践活动结束后,校团委将举办社会实践成果展,并组织开展一系列“实践归来话成就”活动,加强经验、机制、特色的凝练和提升,进一步深化实践活动的成果,使社会实践活动的层次不断提高,活动内容更加丰富,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成为共青团工作发挥育人功能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