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综合资讯

我们在一线,传播青农“好声音”

时间:2017-01-04 来源:宣传部(新闻中心)

中国青年报、腾讯QQ重磅打造的“全国高校QQ校园号排行榜”冠军,全国高校官微第7名,2015年度山东本科院校最具影响力微信公众平台……

运营着青岛农业大学官方微信、官方微博、QQ公众号、今日头条、搜狐新闻等11个新媒体平台,覆盖粉丝14万,第一时间传播农大的大事小事……他们是大学生融媒体中心的“小编”们。

开启山林

近年来,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代替传统媒体深入人们生活。校党委宣传部紧握时代脉搏,于2014年10月成立了大学生融媒体中心的前身——青农印象工作室。首批队员是由团队负责老师孙广和各个学院主动联系,在推荐的基础上选拔出来的,团队仅有寥寥数人。

“当时负责微信的只有三个人,负责青岛农大客户端的只有两个人。”已经大四的前采编部部长吕佳蔚是第一批进入新媒体团队的人,她回忆:“当时‘新媒体’的概念对我来说就是一片空白,没怎么玩过微博,更不知道客户端是什么。”其他成员也跟她有一样的感受,接受陌生的概念很难,而要掌握从未接触过的新事物则难上加难,创立之初的青农印象工作室,在摸索中摇晃前行。

一切都是从零开始。人手不够,第一批成员几乎每天都处在“时间紧任务重”的状态里,每天都需要学习运营模式、更新内容、思考新栏目,指导老师鄢浩洁经常自己做“小编”推送微信消息。经过第二次纳新后,团队扩大到了40人,这时对于工作室成员来说,微信公众平台依然是一个“难题”,“要想点子,考虑推什么专题、从什么角度推。”大一就加入团队的张礼琪回忆,新媒体的工作量很大,想策划、写稿子、拍照片、做微信,几乎每天都会熬到下半夜。

新媒体第一次掀起热潮,是团队策划的一次“浪漫邂逅”,更是副校长杨同毅的一个“命题作业”。2014年11月12日,青岛农业大学官方微信推送了《青岛农大写给世界的情书》,5小时后,阅读量已过万,10小时后,阅读量达到2万。11月13日晚,“情书”被掌上青岛客户端转载,青岛农大写给世界的情书火了!

第一次直播运动会也是难忘的经历,“我们从早上七点一直工作到晚上十点半,除了微博即时推送,运动会结束后还要立马到办公室去校稿推送微信,晚上都是跑着回宿舍的。”一幕幕浮现在眼前,吕佳蔚大呼“真的不容易”。

砥砺前行

时任宣传部副部长的展学斌老师就经常鼓励大家:“你们不要怕犯错误,不犯错怎么能进步呢?不要因为害怕犯错而不敢放手去做。”吕佳蔚笑着说:“最开始时,微信有时候做的并不好,但团队三位指导老师们每天仍会转发,正是老师的鼓励,给成员们带来了信心。”

2014年11月28日,大冰将到青岛农业大学进行百城百校畅聊活动,得到消息,负责客户端的任成祥与老师商量之后,决定借助此次活动推广新媒体。新媒体一个互交平台,如何让同学们都参与进来?第一次做这种活动,周围人也没有经验,任成祥心里很没底,如果不成功,青农印象工作室就会失去一次重要的机会。在借鉴很多类似活动之后,任成祥写了一份详细的策划,最终反响很好:“没想到不管是抽奖送书还是活动直播,同学们的反应都很热烈。”

青岛农业大学QQ校园号可谓是“后起之秀”,它创立于2015年12月,是山东省首家开通QQ校园号的高校。QQ校园号每天推送的消息不限,每个学校只有一个认证的QQ校园号,具备权威性,现在,团队每天都将自习室、学校通知、教务处通知、考试安排等等发布在QQ校园号中。“QQ校园号要在第一时间推送,并且出现在学生QQ界面的一级界面,因此我们采编和推送的压力也是很大的。”董宇翔告诉记者,目前自习室更新累计阅读量近50万,校园号目前粉丝6万余人,基本覆盖青岛农大全校师生。

团队的发展也是成员个人成长的体现。作为“元老”,已经大四的任成祥学到了很多东西,“开始时什么都不懂,却要去面对各种挑战和压力,只能高标准要求自己。”那时候任成祥每天要进行四点一线的学习——整理素材、后台编写、网页编写、HTML5,然后看视频、搜资料、向各路“大神”求指导、学习别的学校的客户端,然后再自己想点子,而在校报记者团待过一年多的经历也让他的新闻素养派上用场。

同样,董宇翔和张礼琪也表示,初入这个团队时,自己就像一只菜鸟,正是因为不断的砥砺前行,现在已经得心应手了。

云开月明

2016年7月,青农印象工作室正式更名为大学生融媒体中心。自团队正式运营官方新媒体平台至今,官方微信共推送信息680余条,微信粉丝数突破5万、微博粉丝数突破1万,微信最好成绩排在全国高校官微第7名,获2015年度山东本科院校最具影响力微信公众平台,学校官方微博多次进入华东高校微博影响力前20名。截至目前,11个新媒体平台覆盖14万用户,总计阅读量约6000余万。

现在,平均每天都有百余人向大学生融媒体中心咨询问题,比如自习室、选课时间、专业调剂等,还有饮水机报修等日常生活问题,特别是开学、毕业节点,粉丝会通过学校新媒体平台咨询各种各样的问题。通过咨询身边同学、老师,获取真实信息后,工作人员及时给予解答,粉丝们戏称他们为“万能小编”。

大学生融媒体中心从创立之初的稚嫩发展到现在的稳定运营,除了学生团队的辛苦努力,更离不开指导老师的心血付出。

从新媒体团队成立开始,鄢老师就自称“候补队员”,“刚开始的时候,人少任务重,而我们的工作都没有上手,鄢老师就每天学习排版、推送微信消息,然后再教我们怎么做。”为了更好地指导工作室成员,三位指导老师的手机上关注了上百所大学的微信公众号。“新媒体运营记录”几乎是鄢老师每天都要整理的内容,条条分明地记录着新媒体学习情况、团队的状态,甚至每次活动的优点和不足,正是不断地鼓励、批评和自我批评,让团队迅速成长。

每次遇上重大活动,大学生融媒体中心的老师总会和同学们一起冲在一线。“在这里,我们收获了像亲情一样的友情,无论是老师还是伙伴,工作时都很拼命,而在生活中打成一片,有一种家的感觉。”对于中心每个成员来说,一路走来,欢乐和汗水同行,大家感受到了与官方新媒体的共同成长。

作者:李睿 李涧闻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