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2025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海洋科普专业委员会暨山东省科普创作协会学术年会农业科普分论坛在青岛农业大学学术会馆第一报告厅举行。论坛以“从田间到指尖:农业传播的‘深耕’与‘破圈’”为主题,由山东省科普创作协会主办,农业科普专委会承办,乡村文化传播研究与创作基地协办,探讨数智时代农业科普创新路径与模式。青岛农业大学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王峰出席论坛并代表学校致辞,青岛市智慧乡村发展服务中心王沛农艺师出席,论坛邀请动漫与传媒学院院长孙云宽,植物医学学院退休教师顾耘教授、园林与林学院刘庆超教授、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谭玉龙教授,以及青岛田野飘香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伦世,青岛“玉王誉农业”品牌联合创始人李璠,我校植物医学学院2008届校友、青岛城市农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铭鑫等作为嘉宾出席论坛并做主题分享和经验交流。论坛由艺术学院副书记、副院长周维维主持。

王峰在致辞中向与会专家教授和农业企业家表示欢迎,介绍了学校近年来开展农业科普传播工作的情况。他指出,学校自 2022 年牵头成立山东省科普创作协会农业科普专委会以来,构建起一支专业的农业科普传播队伍,聚焦视频资源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科普调研、科技小院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建设了“云端农技学堂”与便民APP,制作推出一系列新品种新技术推广视频,助力多项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深入开展乡村文化调研和新型农民培训,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和农民科技素养,以科技小院“四零”模式服务农户,有效助力乡村振兴与农业科技传播。王峰表示,下一步学校将继续构建全媒体矩阵,强化数字赋能农业科普传播,拓展社会合作交流,讲好科普故事,为建设农业强国强省贡献力量。
孙云宽介绍了青岛社科新型智库——乡村文化传播研究与创作基地的基本情况。他表示,基地将依托学院农业传播学科优势,以齐鲁乡村振兴为导向,打造一流的团队与平台,为青岛和山东乡村文化创新发展提供解决方案。
在专题报告环节,顾耘教授以《奇妙的崂山昆虫世界》为题,介绍了其主编的《崂山昆虫生态图鉴》,系统展示了崂山地区昆虫多样性,体现了科研与科普数十年如一日的深度融合;刘庆超教授以《古籍智慧解码:传统文献中的创新密码》为题,以《二如亭群芳谱》等古籍整理为例,阐释了如何从传统农业文献中挖掘历久弥新的生态智慧与人文精神,破解传统文献中的创新密码;谭玉龙教授以《“从科研到生活——万事皆科普》为题,分享了自己多年来在科研之余积极从事科普工作的理念与实践路径,展示了科研工作者将高深知识转化为公众可理解、乐传播内容的成功实践。
在实践分享环节,杨铭鑫以《农业科普如何兼顾‘科学性’与‘趣味性’》为题,李璠以《返乡创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为题,王伦世以《我做科普的线上线下》为题,分享了在各自领域构建全产业链服务体系、服务乡村振兴以及开展农业科普等方面的探索与成效。
论坛展播了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薛寿鹏团队制作的农业科普视频《盐碱地上种蔬菜》,动漫与传媒学院高欣峰教授牵头进行的《新农人》融媒体项目,师生围绕“线上科普与线下实践反哺”“大学生农业科普需求与实践”“农业科研专业性与易懂性”等话题展开互动交流。
本次论坛聚焦农业科普的前沿理念与实践路径展开探讨,为推动农业科普高质量发展、服务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有益思考与路径借鉴。
科技处、研究生处、继续教育学院相关负责人,科技小院青年师生代表、动漫与传媒学院师生代表、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参加。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