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综合资讯

母校拾粹

时间:2011-09-09 来源:青岛农业大学报

日前,因公务得以来到青岛农业大学,虽然母校莱阳农学院的校名已改,但校园内美丽依然。闲暇之余,便在校园里转了转。

走出办公楼,后面是个小广场,广场东北角有一弯湖水。我沿湖边东行,走过拱桥,来到湖北面,走进一座探入水中的方亭。隔水观望,湖畔垂柳展叶,长枝垂入水中。岸边奇石错落,岸坡草毯葱翠,各色鲜花正竞相怒放。环顾四周,只见一池湖水碧波荡漾,满目景致美不胜收。回想曾求学四年的莱阳校区,虽背依山峦,三面环水,唯校园内缺少一池清水,使人感到少了些清新和灵气。我曾徜徉于未名湖畔,也曾在清华园荷塘边流连,还去过长沙岳麓书院观荷,那些水都令我平静释怀。如今面对新校区的这一泓清水,我竟心潮涌动,难以自已。我希望她带给母校的不仅仅是一番灵秀,还应有更高的升华。

沿河边西行,在办公楼后有条小路,路两旁各矗立着一块刻有朱红大字的巨石。东石刻着“母校情”,西石刻着“思源”。落款都在背面,东石是农学系七七、七八级校友,西石是园艺系七七级校友。正面的刻字硕大盈尺,醒目异常。我不懂书法,只觉得字写得龙飞凤舞,流畅飞扬,远观峭拔雄伟,内蓄刚健豪放。两石题字殊途同归,异曲同工,学子们对母校深深的感恩、眷恋、怀念和期盼之情昭然石上。

走近巨石细看,辨得东石是块出自卡斯特地貌区的石灰岩。阔约丈许,重达二、三十吨。整石恢宏阳刚,沉稳厚重。左侧刻字部位平整,右侧的凹凸镂空凝刻着远古的沧桑。左石是块石英岩,高约3米,重约十几吨。此石下宽上尖,表面光滑圆润,灰褐底色中不规则地镶嵌着黄白相间的条状纹理。其状婀娜俊美,其色五彩斑斓。像一只经烈火涅 后重生,正蓄势待飞的彩凤凰。

站在两石之间,我顿生遐想。东石由碳酸钙质在水下经亿万年沉积而成,西石系氧化硅结晶与炽热的岩浆熔融后变性而生。二石一水一火,本难相容。而今相伴而立,东石如一敦厚学者,西石像位俏丽姑娘,并肩值守母校,可谓相映成趣。

以石刻记事、抒情、明志,是祖先留下的传统。因能永久保留,而倍受历代仁人志士推崇。据说埃及存有4000多年前的摩崖石刻,现存北京故宫的刻字石鼓亦有近3000年的历史。老校友以石刻方式寄情母校,可谓用心良苦。愿石与天地共存,字伴日月同辉。

据说这两块石头均产于泰沂山脉。移泰山之石根植于崂山脚下,其意义不仅限于地域的迁徙,更是厚重博大的齐鲁文化与清新高扬的蓝色海洋文明无隙融合的佐证。记得有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古语。其意大约为:可借用他人的经验、思路和方法,来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如今我对此语又有新解。在校园里,每个学子都是一块待雕琢的璞玉。如何因材施教,将每块坯料都打磨成精品宝器,就要看身为匠人的教师的道业了。传道者,当教导弟子何以做人,做一个“厚德、致远”的君子;授业者,应博引他山之石,站在当代本学科的前沿,传授最新的知识与理念,培养“博学、笃行”的人才。

母校今年60岁华诞,屈指算来,如今当有50多届毕业生了。而在学校最醒目处竖立的两块石刻却都是七七、七八两级校友赠送,这仅仅是巧合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纵观母校60年风雨历程,几经起落,只是到了这两级学生入校,并伴随着本科学制的恢复,母校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复兴腾飞。可以说,七七年恢复高考,是新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拐点,更是母校发展史上的一个拐点。资料载明:七七、七八两级全国高考人数近1200万,录取率仅为1比29,是我国开办高等教育一百多年来最低的两届。当年母校仅有4个专业,两级共收了22个班,800多名新生。如今,这些同学大多在各自岗位上发挥着中坚骨干的作用。据此,由承前启后的两级同学代表历届校友,向乔迁新址的母校献上一份表达共同心愿的厚礼,也就不足为奇了。

毕业近30年了,每每想起母校,总有心头热、眼窝湿的感觉。在我心中,母校和故乡不分伯仲,同样神圣。母校遍地是宝,处处有情。我此行仅游一隅,见得二三,便大喜过望,如同己有。祝愿母校明天更加充实美好,让归来的学子们都有更大的收获。 (作者系我校园艺系77级校友)

作者:董鲁安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