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是农业农村系统落实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抓手,也是促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和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途径。自2022年起,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正式启动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每年培育约2万名“头雁”,力争用5年时间培育一支10万人规模的乡村产业振兴“头雁”队伍,带动全国500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雁阵”。青岛农业大学连续三年承担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依托学科优势和地域资源,加强需求调研,开展精准施教,打造出青岛农业大学“头雁”培育631模式。
一、“六个融合”立足农科特色,落实“农民上大学”
一是科技小院融合培育。连续三年开展“头雁”学员基地科技小院孵化行动,在2024年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批复名单中,14个青岛农业大学“头雁”学员基地成功获批。二是公费农科生融合培育。通过遴选学校培养的公费农科生担任“头雁”项目培育助理、聘请符合条件的“头雁”学员担任公费农科生产业导师以及将“头雁”学员企业遴选为公费农科生实训基地等三大举措,取得融合双赢新成效。三是“培训+学历+技能”融合培育。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学历提升计划,针对有学历提升需求的“头雁”学员,通过开设专门指导讲座、为“头雁”学员开设“头雁学历班”管理账号、安排“头雁”项目管理人员担任班主任和组织“头雁”学员参加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社会评价等一系列举措,助力学员知识、学历与技能三重提升。四是科技特派员融合培育。发动和组织学校科技特派员参与“头雁”项目,以科技特派员丰富的实践经验赋能项目建设,提高“头雁”培育效果。五是优势学科融合培育。根据“头雁”学员所属产业特色,邀请园艺学院、合作社学院等院,全面参与“头雁”项目,开展方案设计、教学实施、帮扶指导等工作,确保“头雁”项目高质量实施。六是食宿学融合培育。学校在城阳校区建有培训公寓,建设300多个房间,配套专用教室与学员餐厅,打造了可同时满足500人食宿学需求的完善培训基地,保障学员能够住在校内,全面参与和全程感受校园氛围,不断提升环境育人、文化育人。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学员前往校内在线影院红色观影、参观校史馆等,举办学员企业校园招聘会、学员企业产品校园展销会,全面开放图书馆、实验室、体育场馆等资源,让学员沉浸式感受校园文化,增强身份认同。
二、“三个融合”依托地域优势,助力“头雁”赋新能
一是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融合培育。依托烟台、威海、潍坊、青岛四地相关产业的省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现场教学基地,共建“继续教育教学实践基地”,拓展实践教学新空间。二是省际“头雁”融合培育。借助学校同时承担的新疆、福建、江苏、辽宁等省份“头雁”学员走访研学活动,搭建多省“头雁”学员经验交流会,举办“鲁新”“闽鲁”等“头雁”学员交流论坛,搭建学员交流碰撞、共话发展的平台。三是岛城资源融合培育。组织学员参加第二十届中国农交会等交易平台,联合青岛媒体、知名主播、优势企业等开展名优农产品对接会,为学员企业搭建合作共建新桥梁。
三、“一套体系”完善培育机制,推动帮扶“常态化”
一是助推学员强强合作。制定学员互访方案,利用集中培训时间安排各类讲座、论坛等互访交流活动。2024年项目实施期间,学员之间达成合作50余项,合作金额近3000万元。二是建设双导师指导团队。联系高校和地方农业农村部门专家,建立“高校+地方”双导师帮扶指导团队,为“头雁”学员提供一对一、点对点跟踪帮扶指导。三是创办《新农人》杂志。依托学校师生新媒体团队,创办《新农人》杂志,加强对“头雁”学员典型事迹的宣传推广。四是加强理论研究。以“头雁”项目为实践基础,组织申报《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继续教育协同培育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模式探索与实践》等课题,成功入围教育部非学历继续教育改革创新任务培育建设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