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综合资讯

【典型经验】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聚焦“四个维度” 赋能海洋发展

时间:2025-07-29 来源: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

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以服务青岛高质量发展为己任,立足青岛海洋产业发展沃土,强化海洋学科优势,不断提升教育供给适配度、科技赋能契合度、人才支撑精准度、服务发展贡献度,为青岛城市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一、聚焦高素质人才培养,提升教育供给适配度

学院构建完善本硕博贯通的水产人才培养体系,实现教育供给与青岛海洋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让更多学子扎根青岛、建设青岛。一是优化培养体系,精准对接产业需求。以青岛海洋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建立动态学科专业调整机制,围绕水产养殖、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等核心领域,优化专业布局,完善课程体系。与澳大利亚莫道克大学开展博士联合培养、与美国奥本大学进行“3+2”五年制本硕联合培养等,培养适应国际化海洋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二是创新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实践能力。实施“蓝鲸导航工程”,为学生配备学业导师,提供个性化学业指导与成长规划;打造“蓝鲸学术沙龙”“海洋学子论坛”“海洋科技文化艺术节”等特色活动平台,营造浓厚学术氛围;深化“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提高创新与实践能力。​三是强化培养质量,确保人才适配发展。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行业实际需求,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中,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考研率连续多年超50%,每年培养的300名本科生和70名研究生中,约40%的毕业生留青投身海洋产业。

二、聚焦高水平科技创新,提升科技赋能契合度

学院充分发挥科研优势,整合资源开展协同创新,为青岛海洋产业发展提供科技供给和技术支撑。一是攻克关键难题,激活创新动能。省政协委员王文琪教授提议的建设“蓝色粮仓”提案备受关注。学院围绕海洋生物生长特性、生态环境及养殖技术等重大前沿问题开展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蓝色粮仓科技创新”专项课题。学院成功研制冷水鱼弧菌和杀鲑气单胞菌灭活疫苗,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突破产业发展瓶颈,为山东海水健康养殖和黄海冷水团现代海洋牧场建设提供科技保障。近几年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近70项。二是深化协同创新,凝聚科研合力。与青岛瑞滋海洋工程研究院等企业、科研院所加强合作,联合获批青岛市海参育种与健康养殖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在水产育种、健康养殖等领域开展协同攻关,提升科技协同供给能力,推动青岛海洋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是加速成果转化,释放创新潜能。培育的“渤海红”和“青农2号”杂交扇贝新品种市场占有率达60-70%,创造经济产值约280亿元;研制的鲆鲽类系列配合饲料技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相关饲料市场占有率超70%;创立的大菱鲆“17369黄金养殖模式”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学院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构建起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创新生态。

三、聚焦高层次人才引育,提升人才支撑精准度

学校着力构建良好人才发展生态,为青岛海洋事业发展聚才引智。一是精准引才,汇聚高端人才资源。对接青岛海洋产业人才需求,建立优秀人才定向育引机制。重点引进在水产育种、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等领域具有突出能力的“高精尖缺”人才,强化领军人才攻坚,做好青年人才扩容,为青岛抢占海洋科技创新制高点、解决产业关键核心问题提供人才支撑。二是双向育才,促进人才能力提升。推动校企人才资源互通共享,发挥产教融合共同体作用,开展校企人才“双聘双跨”。支持教师到青岛重点海洋企业挂职服务,深入行业一线解决实际生产问题,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同时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学院教学与科研,促进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实现产业需求与教育供给的有效连接。​三是用心留才,营造良好人才环境。通过完善激励机制、提供优质保障等措施,让人才潜心科研、安心教学,营造尊重人才、包容人才的良好氛围,努力打造海洋人才聚集高地,为青岛海洋强市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智力保障。​

四、聚焦高质量社会服务,提升校城融合贡献度

学校积极拓展社会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模式,为青岛乡村振兴、文化建设和海洋环境保护等贡献力量。​一是科技小院赋能,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建设国家级“山东青岛海参科技小院”和“平度淡水鱼科技小院”,开展技术培训与科研攻关。海参科技小院的技术培训,覆盖800人次农户,带动海参亩产提升20%;平度淡水鱼科技小院研发中草药制剂防治鲤鱼、鲫鱼病害,推广面积2000亩,病害发生率下降40%。二是传承红色文化,厚植精神文明根基。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传承,组织广大师生开展红色实践活动。赴青岛革命烈士纪念馆、平度党史馆参观学习,覆盖学生500余人次;组建“党史宣讲团”深入基层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20余场,覆盖群众1500人次;开发“党史微课堂”短视频系列,播放量超10万次,为青岛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三是特色实践育人,守护海洋生态环境。组织学生开展青岛海岸线徒步调查、善水计划等特色实践项目,形成实践育人品牌。“蓝丝带”协会荣获首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通过组织海滩清洁、海洋生物保护宣传等活动,增强学生和公众的海洋保护意识,为青岛建设美丽海洋生态环境贡献青春力量。​

作者:郭建忠 编辑:薛寿鹏 姜妍 孟蕊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