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要闻

【重点报道】第一书记:校村“红线”一线牵 筑梦乡村新未来

时间:2018-04-02 来源:宣传部

丛鹏是我校派驻到菏泽市牡丹区沙土镇穆庄村的一名“第一书记”。来到沙土镇一年多的时间里,他深入每家每户走访调研、组织党员干部外出考察、邀请学校专家现场指导、组织村民参加电商培训——所有的周末和寒暑假都成了“过去时”。此前,在青岛的周末,他喜欢带孩子去海边走走,现在,变成了骑着电瓶车在地头上转悠;在学校工作时,他下班去操场上打球健身,现在每天上山下乡,“一万步很正常”……

像丛鹏这样扎根基层的“第一书记”,在青岛农大有很多。自2012年起,按照省委部署,学校先后选派三轮共计15名“第一书记”,分别在枣庄市山亭区、菏泽市牡丹区开展驻村帮扶。他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聚焦基层党建和脱贫攻坚,在帮助健全村级班子的基础上,以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村、富裕贫困群众为目标,立足实际、因村施策,送知识、传技术、引项目……趟出一条以技创新引领科技扶贫的青农大之路。

“学校与农业、农村、农民有着天然的血脉联系和亲近情怀”。学校党委书记李宝笃说,农业大学选派“第一书记”驻村扶贫,更能够发挥“红线”作用,将学校新成果新技术和农业生产一线的现实需求联系起来,为山东省乡村振兴引进新资源、锻造新引擎、打造新平台、增添新动力。“对学校来说,能更好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课题立在田野中。”

新技术新成果

延长产业链 提升高效产业

“扶贫的核心是发展经济,要发挥学校技术优势和学科优势,在长效机制设计和项目可持续发展方面多做文章。结合当地优势资源项目,选准角度,做好延长产业链工作,高端高效产业做文章。”这是李宝笃向每一批第一书记都会提出的要求。

2017年3月,丛鹏、杨健、韩成刚三位第一书记到菏泽市牡丹区开展帮扶。经过考察,三位第一书记大胆决策,决定整合三个村子的土地和资金,实现“1+1+1>3”的优势资源共享,在沙土镇房庄村建一个新型、高标准现代农业生态园区。

学校各相关部门和教师充分利用人才、学科优势,发挥专业特长,帮助和支持第一书记实现这个宏伟计划。校领导和业务部门先后10余次到当地调研,和第一书记以及当地政府共商扶贫攻坚大计。

“园艺学院分党委书记刘培利、杨延杰教授等专家教授们都来‘把脉问诊’,帮着制定了生态园规划方案。”第一书记杨健告诉记者。因为挂念生态园二期建设问题,学校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王永章教授刚过年就来到园区,对下一步工作进行现场指导。

园区设计规划指导靠园艺学院专家,具体的产业发展,就得找食品学院。第一书记丛鹏告诉记者,在学校指导下,他们定下了园区要走食品深加工产业的路子,制定了“特色食品小镇”的发展思路。很快,学校花生、红薯、玉米、食用菌等多个领域的育种、栽培专家来村作详细的作物种植指导,种什么、怎么种,都由农大专家说了算,真正让农业科技的力量围绕产业需求协同运作起来。

学校不仅“支招”,还“支援”。整个帮扶过程中,有的老师直接带着新品种苗子来到村里。光学校专家教授们送的红薯新品种种苗,就多达5个品种500余株,此外还有优质玉米品种、食用菌等。

品种解决了,下一步就是深加工。该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孙京新教授多次到沙土镇,指导具体生产问题,助力沙土食品特色小镇发展。

就这样,一年时间里,由三位青岛农大第一书记举全校之力帮扶建设的生态观光园拔地而起,一期已投入实际使用,共整合资金1200多万元,流转土地400余亩。项目还带动50户以上贫困户实现就业,找到了家庭脱贫致富的根本路子。

受益的农民朋友无不感谢大老远跑来的三位“青岛人”,而当地政府更是直接尝到了和农业大学“结对子”所带来“甜头”。菏泽市牡丹区委副书记刘培廷专程来校,代表当地政府感谢学校,同时希望加强交流合作,更多借助学校的科技、人才优势,发展当地现代农业产业。

“造血式”帮扶

“第一书记”激活山区“第一生产力”

第一书记的工作让杨健深刻理解和认识了脱贫攻坚工作的不易。 “土地流转刚开始困难重重,我和村两委干部不厌其烦地讲解有关政策和项目的未来前景,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才得到群众认可。”

事实上,对于学校6年来选派的15位第一书记来说,正是挂职锻炼的经历,让他们深切体会和感知到中国农村的真实境况、农民的真实期盼,也更精准地摸出现代农业发展的“脉搏”。

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徐庄镇的西七里河、武王庄、赵山头三个村,是不折不扣的“穷窝窝”。2012年到2015年,学校先后选派肖传强等九名干部作为第一书记驻村帮扶。三年中,累计争取各类资金、物资1600余万元,实施村庄道路改造、水利设施修建、文化广场建设等民生工程66项,开展扶贫济困、捐资助学、大学生“三下乡”等惠民活动40余次,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100多项。同时,在他们的牵线搭桥下,学校和当地建立了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先后建立青岛农业大学枣庄综合试验站、教学科研基地、合作社党建工作研究促进会、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试验基地、青岛农业大学(滕州)农村改革发展研究院,以及7个专家大院、4个试验基地,建立了将学校人才、技术、专业等优势长期引入当地的灵活机制,达到造血式智力扶贫目标。

“造血,首先要造脑。”为提高当地农民对现代农业的整体认识,第一书记组织学校农业专家分批次在当地授课,为全区培训农村党组织书记和合作社人员、技术农民1000余人。头脑风暴既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他们专门组织60名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和镇村干部到青岛集中培训。此外,他们还灵活发挥大学生科技下乡的积极作用,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200多人次。

2015年,刘安庆、马启山、李冰三位第二轮“第一书记”接过接力棒,在山亭区徐庄镇上岭村、宋庄村、米山顶村三个村进行帮扶。针对村里农作物品种少、盈利单一的情况,刘安庆邀请学校专家结合当地自然资源,开出“发展核桃产业”的药方,并由专家帮助筛选了适宜当地种植的品种。目前,该村已种植优质核桃苗8000棵,育苗20000棵,核桃产业风生水起,辐射带动周边村子的村民纷纷学习。有人种,就得有人卖。马启山组织村民成立电商合作社,建设电商服务站,让村民零成本、零风险创业,带动更多人就业。在米山顶村,李冰为缩短核桃脱皮时间,实现提早上市,保证价格优势,联系购置核桃脱青皮设备10台,日脱青皮量可达2000斤;为了提高核桃附加值,村两委购置了核桃包装设备,定制了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包装盒,并与南岭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开展合作,拓宽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两年时间里,三位第二批“第一书记”共争取帮扶项目资金750多万元,4.3万平方米,修建蓄水池2座,铺设灌溉管渠6300多米。

不仅要让村子富起来,还要美起来。为了让农民朋友过上方便、舒适的生活,第一书记着力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他们完成道路硬化5万多平凡米,修建文化广场3处,实施美化绿化1550平方米,新建卫生设施4处,幼儿园1所,并组织实施了8个自然村的改电工程、3个自然村通水工程,培植和改良优质林果9万多株。

教育扶贫

点燃新一代的希望火种

在科技扶贫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来自教育系统的“第一书记”始终不敢忘“教育”,始终牢记“治贫先治愚”。

“第一书记”李冰所在的山亭区米山顶村所属小学,因地域、师资待遇等问题制约,无法保证专业师资配备,教育资源匮乏。李冰利用节假日和暑假为当地孩子进行英语启蒙,补习文化课,开展科普宣讲,被学生和家长们亲切地称作“青农大山村课堂”。他还联系学校大学生前往当地,开展“海洋科普夏令营”、“暑期快乐课堂”等义务支教。“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又积极对接校团委,联合华泰公益基金组织,对70名品学兼优的小学生进行爱心捐助。

七年来,通过“第一书记”这条“红线”,学校多个学院、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与第一书记们驻村的小学,纷纷建立了联系。大学生们送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课,更送来了“大海的气息”,他们将自己的知识和爱心毫无保留地带到这里,在山区孩子心里悄悄地埋下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宝贵种子。

再穷不能穷教育。去年,在菏泽市牡丹区,第一书记丛鹏争取建设资金120余万元,在村南新建小学一座,并争取四名大学生毕业生来当教师,有效提升了当地基础教育水平。第一书记韩成刚为村小学操场跑道、篮球场、排球场建设争资金28万元,完善了基本运动设施。同时利用小学原有房屋进行装修改造,新建较高标准幼儿园一处,解决了本村孩子上幼儿园难的问题。

七年,3轮,15名,青岛农业大学秉持“矢志三农”精神传统,走出一条以第一书记为红线,以高校科技资源对接西部发展需求,帮助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智力化帮扶和产业提升改造之路。

作者:杨宗玲 周维维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邮编:266109

电话:0532-58957473

邮箱:xwzx@qau.edu.cn

鲁ICP备13028537号-5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0104号 青岛市互联网违法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