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媒体

中国网:国家使命大于天——记国家科技特派团帮扶昆明东川区先进事迹

时间:2024-03-14 来源:中国网

【编者按】3月3日,中国网报道了国家科技特派团帮扶昆明东川区的先进事迹,来自青岛农业大学的王宝维教授及其团队在当地积极推广农牧种养相结合的绿色环保循环养殖模式,建设鹅产业生态链,发展绿色生态鹅产业。

心中有家国,眼里有群众,脚下有泥土,身上有力量。2021年以来,国家科技特派团帮扶昆明市东川区的三年时间里,专家、教授们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走出高校、走出实验室,把实验田建在农民的承包土地里,把科技论文书写在边疆红土地上,以“国家使命大于天”的情怀,全身心投入到科技帮扶中,为当地群众解决了养殖、种植科技难题,有效增加了群众收入,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了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他们的先进事迹传颂在乌蒙山,温暖、鼓舞着千万群众。

白天鹅插上新翅膀翱翔乌蒙山

王宝维是青岛农业大学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培育出的五龙鹅已经成为中国肉鹅良种繁育必备的母本,他被称为“五龙鹅之父”。为帮扶东川区发展水禽产业,他与助手张名爱主动请缨,参与国家科技特派团,不远千里来到东川区,组建水禽专家组。

针对东川鹅严重退化、市场低迷,群众养殖积极性不高等现象,王宝维五上牯牛山,克服高海拔、低温度等困难,带领团队进鹅厂、访农家、测饲草,为东川区鹅产业发展“把脉问诊”。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水禽组勾勒出东川鹅发展路径,制定出“东川区水禽产业发展分析报告”“东川区水禽产业组工作计划”和“东川区科技特派团帮扶工作实施方案”。

好路子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王宝维与他的团队带领当地养鹅群众利用牯牛山得天独厚的天然屏障、饲草、气候等条件,推广农牧种养相结合的绿色环保循环养殖模式,建设鹅产业生态链,发展绿色生态鹅产业,把牯牛山漫山遍野的野草、野菜和大量的荞麦秸秆发酵后制成天然饲料,既节约了生态资源,又降低了养殖成本。在经营模式上,走“加工企业+生态鹅园”路子,逐步形成种鹅与商品鹅养殖、孵化、加工和市场销售产业集散区,最大限度减少市场风险。同时,以“鹅名堂”品牌为依托,梳理鹅产业链各环节,补好各环节短板,最终带动东川区乃至云南周边发展,打造出一个独具科技含量的鹅品牌。

如今,东川鹅已逐步走出产业发展困境,焕发出“土、特、产”地域品牌和科技潜力,牯牛山李子沟“白天鹅”养殖规模已突破万羽,系列鹅产品已通过线上、线下渠道走入全国市场,“鹅名堂”品牌深受消费者欢迎。鹅名堂创始人苏亚江说:“东川鹅加持了科技技术后,养殖、加工、销售形成一条龙,鹅产业链基本形成,东川‘白天鹅’插上了科技新翅膀,翱翔于乌蒙山最高峰,飞入全国寻常百姓家,让更多的人吃上东川生态鹅。”

东川区农业农村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舒音东,是联系、服务水禽组专家的负责人,他介绍,水禽组王宝维及专家组成员帮扶事迹令人感动,他们放下专家、教授架子,躬身服务群众,吃的是农家饭,讲的是农民话,做的是群众心坎上的事。哪怕在疫情期间,王宝维也没有耽误一分钟帮扶工作,人来不到东川,心却牵挂着东川人民,他在青岛农业大学召开远程视频培训会,争分夺秒培训养殖群众,把水禽养殖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广大水禽养殖群众。他先后八次奔赴东川区,白天黑夜面对面培训养殖户,手把手教会养殖户,打造了一支永远带不走的东川本地技术团队。

小洋芋变成“金疙瘩”成就大产业

杨琼芬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马铃薯脱毒繁育及质量控制技术研究。三年来,她带领马铃薯组专家团队常年扎根东川,长期奋战在东川马铃薯产业第一线,跋山涉水调查研究东川马铃薯,以科技赋能马铃薯产业,无论是牯牛山还是红土地,都留下了她深深的足迹,老百姓亲切称她为“杨老师”。

洋芋开花是风景,开花洋芋是美食。李子沟开花洋芋是东川洋芋的代名词,没有李子沟开花洋芋,就没有东川洋芋的名气。然而,一度时期,李子沟开花洋芋因品种退化,土地僵化,开花洋芋黯然失色,市场低迷。为了解决压在群众心里的这块“石头”,“杨老师”组建李子沟“开花洋芋试验站”,把实验田建在群众承包地里,把实验室建在马铃薯地里,带领群众开展开花洋芋科技化种植、品质化提升、品牌化营销。为了带领群众走科技化种植路子,她白天手把手教群众种植,晚上召开群众火塘会,说服群众改变落后观念,提高科技、市场意识。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苦战”,群众科技意识提高了,李子沟开花洋芋变成了美景、美食大产业。如今,李子沟正打造“千亩开花洋芋”基地,新增加开花洋芋种植面积300余亩。李子沟村打造千亩“开花洋芋”,新建300亩示范基地,李子沟村干部介绍,开花洋芋实现科技种植后,每亩增产238.87公斤,达800公斤;开花洋芋还通过“三品一标”认证,价格由过去每公斤2元涨到现在每公斤10余元,“小土豆”变成了“金疙瘩”,亩产值高达万元。

在“杨老师”及其团队的引领、帮扶下,红土地镇建设“开花薯1号”和“青薯9号”600余亩马铃薯良种繁育核心示范基地;在碧谷街道李子沟村建设200余亩马铃薯新品种引进筛选展示基地,引进国内外马铃薯资源(品种)35个;在铜都街道建设马铃薯原料生产核心示范基地600余亩,引进薯片加工专用型马铃薯新品种“云薯304”。精选了云薯802、云薯603等8个观赏型和特色型马铃薯新品种落地红土地镇花沟村,打造洋芋花海摄影旅游景点,为旅游业发展注入“新元素”,助推农旅产业深度融合。同时,东川大洋芋地标产品展陈馆建成,绿色生产基地溯源平台搭建成功,加工产品洋芋疙瘩饭、洋芋酒研发面世。全区建设洋芋产业驻点服务区3个,带动科技服务洋芋产业行政村5个;培训技术人员66余人次、培训农户200余人次。对接引进了昆明子弟食品有限公司和广东顺德日清食品有限公司2家企业,实现了薯片加工原料订单生产。东川大洋芋产业发展全面发力,品牌培育成效明显,为东川区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东川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春介绍,东川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国家科技特派团工作,区委书记、区长任领导小组双组长,建立健全调度联络、目标考核协调机制,创新“科技小院+示范基地+企业农户”“1+N”技术推广机制,深化产学研用合作,引入各类科技资源链接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实现现代农业科技的高位嫁接。

国家科技特派团专家、教授心怀家国情怀,千里奔赴东川区只为帮助群众增收致富。他们深入开展产业科技帮扶,17名农业专家聚焦鹅、马铃薯、生猪、大宗蔬菜等四大产业,开展“一对一、一帮一、一带一”精准服务,帮带培育了一批“土专家、田秀才”,以科技赋能助力东川产业高效发展,提升产业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国家使命大于天。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我是农民的儿子,我愿把毕生所学奉献给农村,服务于农民,为新时代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王宝维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相关链接:http://t.m.china.com.cn/convert/c_tqd9dz2v.html

编辑:冯靖桐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邮编:266109

电话:0532-58957473

邮箱:xwzx@qau.edu.cn

鲁ICP备13028537号-5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0104号 青岛市互联网违法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