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媒体

青岛晚报:新设备上阵“教授农民”不再“心”苦

时间:2017-10-19 来源: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金九银十,又值秋种季,田间地头随处可见播种的身影,相比于普通农田,对种粒数、间距、深度等各项指标均要求严格的种子试验田,其播种过程非同寻常,尤其是上世纪末兴起的“区试小区”,由于规格各异,难以实现机械化,主导种子新品种培育的农学家需要组织并监督数百人在田间突击劳作,由此产生了“农学家比农民还苦”的说法。不过,农学家的苦恼现已被农业机械专家解决,他们便是来自青岛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的尚书旗教授团队。

教授的“田”比农民的田难种

所谓“区试小区”,是指用于种子新品种繁育的田地,其块头不大,最小的仅有5平方米,仅能种10株玉米,最大的40平方米,仅能容纳4至6行作物,就似一个“微型田”。不同“小区”种植的作物品种不同,比如这个小区种冬小麦A,下一个小区则要种冬小麦B,“小区”相互间隔30至50厘米,成片的“小区”连起来,则有数十亩甚至几百亩大。正因为“小区”的使用特性,其对播种的要求极为严格,比如种子的粒数、深浅、间距等。不同品种的播种规格越一致,其收获后作为科研参考的依据越可靠,如果有一粒混杂,则会直接影响到科研对比参数。

“以往每到秋种季节,都要雇佣大量的人来播种,但播种效果不一定理想,因为种‘小区’跟种大田不一样,人与人之间有差异,加上操作不规范,待收获后不同品种的作物相互对比,就会出现误差,作废是小,影响科研是大。而一年中每类种子的播种期只有那么几天,一旦错过了,或者有瑕疵,那么一年的育种工作就白费了,需要来年重新做,这也是为什么农学上种子新品种培育周期特别长的原因。 ”青岛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王东伟说,农学教授的“田”要比农田难种得多。

新设备让机械驰骋“小区”

受制于规格大小和使用特性等因素的不同,成熟的农田耕种机械无法在“小区”内施展手脚,这就导致在“种地”上,农学家比农民还苦。记者了解到,机械设备之所以难以在“小区”内施展手脚,主要是难以精确控制播种时间、无法完全防止不同品种因残留而混杂等,尚书旗教授根据作物品种小区种植与生产的特殊要求,首创和发明了种子新品种繁育机械化作业的“份量”与“自净”的作业理念、共性方法和系列新型装备。

记者了解到,在“份量”与“自净”的作业理念指导下,尚书旗教授团队研发的播种设备能够在成千上万块连接成片的“小区”中大步驰骋,两三个人在一天内便可完成三四百人半个月才能完成的播种工作,提高了效率。尚书旗团队研发的设备面向个性化需求,适应性能更强。

记者得知,这一设备的核心技术在 “锥体格盘”上,它能够通过感应发出信号,从而精确控制不同“小区”的下种时间,还能通过转动来确保不残留种粒,确保品种不混杂。 “即便是油菜籽那么大的一粒种子,都能通过我们团队研发的设备在‘小区’内精确播种,并能够精确数粒。 ”尚书旗说,在新品种收获后,还面临着考粒的任务,测量一穗产了多少粒,一行同一品种农作物待数的颗粒达千余个,以往靠人工数,难以确保精确无误,如今他们也研发了相应的机械设备,能够精确考粒,从而实现了新品种育种全程机械化。

研发出的18种装备均为首创

记者了解到,尚书旗团队基于在种子繁育机械化技术的精度控制、育种自净、份量型排种、快速测产等关键技术上获得的突破性进展,成功研制出了满足种子繁育作业的株行播种机(手扶式、悬挂式)、穗行播种机、小区条播机(自走式、悬挂式)、小区玉米精密播种机、谷物小区收获机、玉米小区收获机、自动测产装置、份量型干燥机等18种装备,全部为国内首创,这些装备已经在国内的农业院校、农科院和种子繁育基地得到广泛应用,对加快我国种子的繁育和多出优良品种、推动中国良种工程和整个种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尚书旗通过潜心研究,还制定了10项小区育种机械作业装备操作规程,形成了作物品种小区育种(试验)农机化技术与装备研发创新团队。已授权专利57件,其中发明专利17件,并在相关企业建成了4条作物品种小区机械化生产装备生产线,主要机型实现了规模化批量生产能力,三年新增产值2857.2万元,新增利润1428.6万元,用户节支总额500.7万元。

作者:杨海涛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邮编:266109

电话:0532-58957473

邮箱:xwzx@qau.edu.cn

鲁ICP备13028537号-5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0104号 青岛市互联网违法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