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学术

修彩波教授国学研究院讲述中国姓氏文化

时间:2019-05-31 来源:国学研究院

5月29日,青岛农业大学国学研究院“兰蕙讲堂”第7期、“国学讲堂”第31期在国学研究院举办。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青岛市首届“十佳思政名师”修彩波教授应邀做题为《中国姓氏文化的多维观照》的报告。国学研究院负责人柳清泉老师主持报告会,国学研究院导师、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师徐璇及中文、秘书、农学等专业八十多名同学到场聆听。

修彩波教授在报告中指出,中国姓氏的产生可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古代“姓”与“氏”分开,“姓”为按母系血缘分出的氏族族号,中国最初的五大姓都是带“女”字旁的“姜、姬、嬴、姚、姒”姓。“氏”为支族区分于其他支族的称号,“姓”别血统,“氏”别子孙。进入夏、商、周三代,姓氏又带上了浓厚的阶级色彩,特别是“氏”,都是由统治者赐封而得来的。贵者有氏,贱者无氏,男子有氏,“男子称氏以别贵贱”,“女子称姓以别婚姻”; 女子出嫁前后称谓有异,且 夏、商、周三代严格实行“同姓不婚”的制度。

修彩波教授详细地讲述了古代姓氏的十一种主要来源,例如以国邑为氏、以官职为姓、以祖或父的名或字为氏、以排行次第(孟、仲、叔、季)为氏、以爵号谥号为氏、以居地为氏、以职业或技能为氏等等。结合丰富的史料、借助具体事例,修彩波教授对姓氏的来龙去脉予以详细解说,并介绍了古代的一些望族大姓,如东晋的“王、谢、袁、萧”四姓、唐代的“李、卢、王、郑”四姓等,探究了姓氏混杂的主要原因——帝王分封子弟功臣、战乱、官员调动以及移民等。修彩波教授还讲述了关于《百家姓》的历史故事以及民间传说,指出中国人注重姓氏,以姓氏为自己的根基和归属,但也注重名、字、号,因为名是自我存在的表征,《百家姓》姓氏随着时间的流逝已由原来的408单姓76复姓发展到今天的11969个。

姓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内涵丰富,表现出鲜明的中国文化特征。修彩波教授从姓氏的产生与发展、姓氏的主要来源、古代的望族大姓、姓氏的混杂与家谱、中国姓氏的数量、中国人的名字与号等六个方面,对中国的姓氏文化进行两个多小时的详细解读,深入剖析了中国姓氏文化的奥秘。报告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解说生动有趣又充满学术精神,大大丰富了同学们对姓氏文化及内在精神的认识,是国学研究院“兰蕙讲堂”与青岛农业大学“国学讲堂”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又一场精彩报告。

作者:文/王婕 图/国学研究院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邮编:266109

电话:0532-58957473

邮箱:xwzx@qau.edu.cn

鲁ICP备13028537号-5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0104号 青岛市互联网违法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