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人物  > 学子风采

纪念校报1000期:王鲁旭:与“校报”相遇,何其幸运

时间:2020-10-20 来源:宣传部

小时候,坐在电视机前看着屏幕上的记者,我想:如果我成为了他们,那该多好。或许是因为他们落落大方的模样吸引住了我,或许是因为他们让我逐渐了解社会上的种种新奇事物,不论出于什么情结,美好的记者梦在我幼小的心中埋下了种子。种子静静地等在那里,直到有一天,当我踏进青岛农业大学的校门,它终于轻轻地探出脑袋。

九月的那一天,秋高气爽,微风中夹杂着些许凉意,走在渐渐熟悉的校园,寻找心灵的可憩之处。驻足脚步,那一刻,我与“校报”相遇。

如今,又是一年九月。我加入校报记者团已经两年了,虽然与校报的历史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但在这里的每一天都是充实的。随着时间流逝,转眼间,《青岛农业大学报》迎来了创刊1000期纪念。作为一名在校学生记者,我被这个数字震惊,被它厚重的历史而感到自豪。1000期报纸,每一期内容都融入了一届又一届学生记者的心血,很荣幸我能够成为其中的一员,接下接力棒,继续采写农大故事。

如果要把学生记者工作划分几个阶段,我想那应该是:尝试、磨练、攀登、收获。

尝试。回首大一,我拿着记者团的报名表,小心翼翼地踏入笔试教室,将自己对新闻的一番认识用文字留在那张A4纸上,怀着激动的心情等待着“笔试通过”的短信通知。终于,经过新一轮的面试审查之后,我正式成为了一名实习记者。在实习期间,我参加着各种培训会,翻看着各大相关公众号,一边思考,一边感受文字的魅力。因为发展历史悠久,记者团留下了“师傅带徒弟”的培养制度。这一年,我跟着师傅奔跑在新闻采访的路上,记录着农大每一个温暖的故事,并将这一个个故事保存在一期又一期的报纸上。至今,我依稀记得第一次采访时的紧张,当自己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报纸上时激动的心情。人的一生总会有无数个第一次,在记者团,第一次列采访题纲、第一次面对面采访、第一次撰写稿件、第一次修改……这一次次的尝试使我更加热爱这份工作,同时这些经历也使我收获了友谊、能力、优秀品质,增强了自信。一个人只有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世界,人生才会有意义。我找到了一个适合我的团队,一个我愿意为之努力的团队。

磨练。大二,随着一届学生记者的离开,我也成为了大家口中的“小师傅”,而又深知自己多了一份责任。《青岛农业大学报》立足于宣传校园文化,传播校园正能量,每周,这里都会发生有趣的故事,或许是新科技产品问世,或许是卓越教师的谆谆教诲、或许是考研学子再创佳绩……每一个发生在农大的故事都值得被保存。因此,这需要更多的优秀学生记者去努力。为了能够有更多的经验可以分享给徒弟们,在学习之余,我积极接采访任务,不断练习自己的写作水平。因为写的多了,慢慢地便掌握了新闻通讯的撰写技巧,这也让我对“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渐渐地,我开始带着自己的徒弟出去采访,毫无保留地把经验讲给他们,并在一次次新的挑战下磨练自己。

攀登、收获。大三,经过两年的尝试与磨练,我正式成为了一名学生编辑。开始慢慢熟悉报纸从写稿、组稿、审稿、编排、校对到印刷的整个过程,在参与其中的一些环节中,我也更加明白了制作一期报纸的不易。每一期报纸,成千上万个字,我们都需要认真地审查、校对,在新的一次阅读中感悟到那些人与事,那些令人钦佩的精神。说真的,学生记者工作让我接触到了很多优秀的人,在我迷茫的时候,他们就像我人生路上的一盏盏明灯,指引我鼓起勇气继续前行。

千期校报,从创办至今,凝聚了众多人的心血。因为前辈的努力,我感到脚下有了一块坚实的基石,我已经把自己融入校报,因为这里承载着我的记者梦。感谢校报,感谢老师!我会继续与校报相伴,用文字起航,用对新闻采编工作的热爱为浆,破釜沉舟。

作者:校报记者团副团长 王鲁旭 编辑:曲天泽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邮编:266109

电话:0532-58957473

邮箱:xwzx@qau.edu.cn

鲁ICP备13028537号-5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0104号 青岛市互联网违法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