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要闻

青岛农大刘润进团队生物共生研究取得新成果

时间:2018-08-22 来源:宣传部

进入炎夏,百花盛开,争奇斗艳;花丛中,蜂忙蝶舞;树冠上,喜鹊们在聚会,蚂蚁和蚜虫也在亲密合作而忙碌着……土壤中,那些默默无闻的“地下工作者”正在辛勤的进行着神秘而伟大的生物工程:细菌与植物合作在进行共生固氮;真菌与植物根系共生,协同促进养分吸收和植物生长;蚯蚓和昆虫或在改良土壤或在与体内的固氮细菌和体外的真菌合作为植物提供氮素……苍茫的天空下,展现着一幅幅神秘而超然的生物共生的画卷。

8月1日,《光明日报》第14版的“环球科技”栏目发表了青岛农业大学刘润进教授撰写的《共生:生物进化和多样性之谜》一文,文章从大自然中奇妙的共生现象、共生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共生与共赢等多个角度,对“生物共生”这一最普遍、最基本和最有效但却往往被忽视的生物学机制进行了介绍。

事实上,该文是青岛农业大学刘润进教授对生物共生学的科学普及以及本人研究成果的高度凝练和介绍。今年7月,刘润进教授和王琳博士撰写的《生物共生学》一书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经中国科学院魏江春院士作序推介,是“生物共生学”这一崭新的边缘学科建立和发展的成果之一。

《生物共生学》发展和丰富了生物共生学的理论和概念,明确和发展了生物共生与生物寄生的生物学意义及其相互转化的关系,认为共生是限定范围和程度的寄生,而寄生则是尚未达到平衡的共生。该书建立了“生物共生”是“增加、保护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核心机制”的学说,并认为生物的进化发展是不断竞争与合作的过程,生物进化是以共生合作为主导的,来引领和驱动的,其次才是竞争拮抗,这是对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重要补充;同时在确定生物“共生”与“寄生”对立统一关系的基础上,规范了“宿主”与“寄主”的使用范围;提出了《共生学》的学科群体系,并指出了生物共生学与其他共生学及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从基本定义、概念、理论和方法,到应用技术和应用领域,从人类、动物和植物,到真菌、细菌和放线菌,从简单的共生体到复杂的多重共生体,依据各类共生生物的本质和共生实际,将菌根真菌、内生真菌、根瘤细菌、固氮放线菌、自生固氮细菌、内生细菌和植物根围促生细菌,以及健康人体和动物体内定殖的有益微生物,在定义和概念上分别统一、发展和归纳成共生真菌、共生细菌或共生微生物;建立了完整、系统和全面的生物共生体系观察研究的领域和途径。

因此,《生物共生学》这一成果不仅丰富和发展了生物学的理论和知识,有力地推动了共生学的发展和建立,同时对解决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食品安全与健康等问题,以及促进农林牧渔业生产、医药产业和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
 

新闻链接: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生物共生的普遍性、多样性和重要性。2005年,生物共生被列为生命界最重要的十项顶级创造之一。2009年,第6届国际共生大会上,与会者分析比较了不同的共生系统,揭示了较一致的共生关系发展趋势。运用何种工具与理论在更广泛的共生领域发展研究,如何使共生研究在解决全球问题上发挥作用(如新型抗生素的耐药性、对替代能源的需求,以及对农业与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追求等),都是科学家们热议的话题。毕竟,共生理论要服务于人类社会,要能解决当前及未来人类社会所面对的现实问题。正是此次会议中,科学家们提出了共生模型和人类微生物组的概念。

2012年在波兰召开的第7届国际共生大会的主题是“地球是一个巨大的共生圈”。

2015年7月在葡萄牙召开的第8届国际共生大会的主题和精神则是“共生的生活方式”。

2018年7月15日至20日,国际共生大会在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开启了第9届会议的议程,来自全世界20个国家的400多名生物学家一同探讨“共生”这个涉及人类社会的重要议题。(据《光明日报》2018年8月1日第14版《共生:生物进化和多样性之谜》一文。)

  

作者:薛春燕 周维维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邮编:266109

电话:0532-58957473

邮箱:xwzx@qau.edu.cn

鲁ICP备13028537号-5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0104号 青岛市互联网违法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