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学生期间就懂得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因此从那时起他就立志当一名教师,在教师这一光荣的职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就是李文立教授。
他1987年7月毕业于莱阳农学院,获学士学位;1990年7月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动物营养专业,获硕士学位;2011年6月于中国农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任青岛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教研室主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理事、家畜生态学分会理事,山东省饲料行业协会常务理事。
工作是人生的幸福所在
“工作就是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欢乐,也是幸福之所在。”工作以来,李文立教授一直担任着主干课程的教学任务,他课前精心准备,查找资料,为了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选择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他总是比对各种教材,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给学生上课,他一直坚持“不打无准备之仗”。上课时,李文立教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并在课堂上及时予以肯定表扬。他总是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学习新课程新理念,关注国内外新出版的专业书籍,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他所任课的“动物营养学”为山东省精品课程,并完成了山东省试点课程“动物饲养学”课程的建设与改革任务。
进入21世纪以来,多媒体技术逐渐在教学中得到应用,如何运用多媒体使教学更加生动易懂是大多数老师面临的问题。李文立教授把这个问题当作一个课题认真研究制作。当时的电脑普及率还不太高,他就利用下班时间参加了辅导班,不懂的地方就虚心向自己的学生请教,在很短的时间内电脑水平获得极大提升。他上课时教学方法新颖得当,形式活泼多样,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他还因地制宜,动手制作相关教具,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辅助教学。功夫不负有心人,“饲料学”网络课程获得2004年莱阳农学院多媒体课件二等奖。“动物营养学”网络课程获得2006年莱阳农学院多媒体课件二等奖。
同时,他积极探索,大胆改革,努力推动学院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他作为学校骨干教师,一方面引导其他老师学习新课程新理论,另一方面在校内经常举行专题讲座、座谈会、集中培训和集体备课,并鼓励其他老师上公开课、评议课,与大家一起学习、共同进步。他对新课程新理念理解深刻,掌握扎实,运用熟练,能够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他大胆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致力于学校的课改研究,主编了《动物营养学》,还作为副主编编写了《畜牧学概论》和《经济动物营养学》,并参编了《饲料分析及饲料质量检测技术》《饲料卫生与安全学》等教材。他参与完成的“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以及“动物营养系列课程改革与实践”分获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
李文立教授始终保持着严谨的教学态度。他负责研究生“高级动物营养学”课堂的教学工作,在这门课将结束时他让每个学生选择一个题目进行PPT汇报。每到这个时候,李老师都会拿出一个笔记本,这个本子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历届学生的汇报情况。经历过汇报的同学说:“李老师的课程汇报感觉就像毕业论文答辩一样正式,老师会对我们的汇报内容进行提问,这就要求我们认真思考准备。”在每篇汇报结束后,李文立教授会认真地对汇报的格式内容进行点评,力求每篇汇报的高标准。李文立教授认为,与学生互动提问的过程,其实也是自己的一个学习过程。
李文立教授任教20多年来始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主要为研究生和本科生讲授“高级动物营养学”、“动物营养学”、“饲料学”等课程。年平均授课学时300学时以上。迄今,已指导培养硕士研究生近20名。
一个人热爱自己的事业,除了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外,还要有渊博的学识与拼搏奋进的精神。李文立教授一直坚持,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因为工作中的出色表现,他在2005年获莱阳农学院优秀教学质量奖和莱阳农学院“教学名师”的称号。
一丝不苟的科研工作者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李文立教授在动物营养代谢调控、营养与免疫、新型饲料添加剂研制及开发等领域都有建树,尤其是在营养与免疫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李文立教授在缓解动物热应激与抗氧化方面,尤其对酵母铬和谷氨酰胺缓解热应激肉鸡的效果和机制方面作了深入研究,并分别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在科研教学工作中,他坚持所有工作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抓好细节。他这一丝不苟的科研教学态度,使上过他课的每一个学生都受到影响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基础。参加过论文开题和毕业答辩的老师、学生都知道,李文立教授是对科研很较真的一个人。在一次论文开题中,关于一个试验方法的问题跟学生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李文立教授在开题后仔细查阅了大量中英文文献,找出了最适合的方法,使接下来的试验少走了很多弯路。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李文立教授这种一丝不苟的态度,使许多老师和学生受益。李文立教授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青岛市科技计划项目等10余项,现主要参与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等项目的研究。近年来先后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1项,青岛市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现已编写教材和参考书5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良师益友,灵魂的工程师
李文立教授一直坚持“蹲下来与学生谈心”,了解学生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困难,与学生成为朋友。通过自身的人格榜样,影响和鼓励学生明确目的,端正态度,激发学习兴趣,与学生一起享受进步的喜悦。
教师光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有高尚的思想水平和道德情操,以自身为榜样去感染、熏陶学生。李文立教授深知,教师担负着培养祖国下一代人才的重任。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情操和道德品质都会对学生的未来产生影响。因此,他十分注重自身的思想教育和师德修养,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品德高尚的教师。
李文立教授的研究生几乎每年都得去实习基地做一段时间的饲养试验,这也成了他每年最不放心的一段时间。他会每隔一段时间去实习基地看一看自己的学生,每次都叮嘱他们身体是第一位的。记得在2012年的中秋节,在这个家人团聚的日子里,他却来到了远在潍坊的实习基地,给学生送来了吃的用的,使学生在实习基地度过了一个温馨的中秋节。
李文立教授在对待学生的试验与论文上算得上是严厉苛刻,但每次他都会认真听取学生的想法,对好的地方进行肯定,对有错误的地方进行及时修正。他的2011级研究生王涛对老师的严谨记忆犹新:“有一次老师给我批改论文,一篇论文标满了红色的批注,从表头的格式到文献的格式,从英文摘要的单复数到统计符号简写字母的字体格式,老师都进行了仔细的标注,并一个一个细心地讲解,不知不觉几个小时就这么过去了。”
正是有这样一位良师益友,他的学生受益匪浅。不仅多次在《中国农业科学》、《动物营养学报》等核心期刊上发表有影响的论文,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建立起了做事严谨的态度。
数十年如一日,锲而不舍,勤勤恳恳,在工作中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李文立教授说,“动物营养与饲料产业正面临巨大的挑战,我们要不断地迎接新的挑战,需要走的路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