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所高校的校风和学风,如同阳光和空气对万物生长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它们对学生的学习成长产生着直接影响。学风建设,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既是长期工程,也是系统工程,其最终落点是要让学生主动“学起来”,关键在于持续构建推进协同联动的育人生态与共同体,以多方联“动”推动学生自己有动力、有方向、有方法地“动起来”“学起来”。
管理要严起来。学风建设需要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体系来保障,课程、课堂、考试、考核、日常评价等等都应有完备的管理制度,从而有规可依,有章可循,特别是学业考核需要持续健全完善“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的双重体系。要有严格而有效的管理,切实做到“严而有据、严而有爱”,真正让制度成为学风建设的坚实保障,推动学生从“被动遵守”走向“主动自律”,以制度刚性筑牢学风底线。
老师要“强”起来。教师是学风建设的关键引领者,无论是专业教师、辅导员还是管理者,在学风建设中,都要切实发挥为人师表的作用,以良好的师德风范和教风去影响、感染和带动学生,以优良教风来推动学风发展。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作为教育者更当对“知识传承者”的身份和传统知识传授方式有深刻的新认识、新调整,积极进行教师角色的转型。正如武汉大学张平文校长所说,过去大学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现在光是传授知识就不够了。教师要从过去的授业(知识传递),更多转向解惑(知识运用),从“知识仓库”转向“思维熔炉”,培养学生“理解知识、用好知识、驾驭知识”的核心能力。
规划要“实”起来。学习动机不清、学习方向不明是影响学风建设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因为想不清楚自己将来要干什么,就弄不明白当下要干什么,也就没有动力推动自己做什么。动机不清的问题要靠职业生涯规划来解决,要通过科学系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做好学风建设提前量,特别是充分用好更具专业性的校外职业规划资源,通过多种形式、多种场景真正上好职业生涯规划课,让大学生明白在各个时间段应该做哪些事情,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方向不明的问题则要靠理想信念教育来实现,针对不同年级、专业、群体的学生,采取差异化教育模式,推动理论教育与实践体验相结合,让学生在行动中深化认知、坚定信念,以此获得长久和持续的学习动力。
文化要“兴”起来。优良学风需要文化土壤的滋养,良好的学术氛围、价值导向和行为规范能有力塑造学生的学习态度。要持续致力于构建具有独特内涵的大学精神,通过弘扬大学精神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钻研精神。要驰而不息努力营造浓厚学术氛围,不断丰富课外科技学术活动和校园文化体育活动,大力搭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平台,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热点,关注社会问题,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主动地结合所学的知识,并积极地、及时地把所学的专业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让学生实现“有成长力”地忙起来、动起来,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学习的获得感,体味学习的重要性,提升学习的内驱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