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孙晓凤在当地小学进行支教
编者按:2011年2月,我校机电工程学院团干部孙晓凤老师踏上了去往青海的路,开始为期一年的挂职工作。西宁市地处高原,海拔2200米以上,气候干燥,对挂职干部来说,是一种考验。一年来,孙晓凤同志克服困难,努力工作,认真完成了挂职任务,展现了我校团干部的风采。这一年,她有着怎样的收获和感受?本报本期起将对孙晓凤同志的支边日记进行选登,以飨读者。
自2003年大学毕业来到学校工作,不知不觉中,已经做了8年多的学生工作。这段时间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但也越来越觉得需要机会开阔下眼界,为未来的工作添加“燃料”了。
2010年12月,收到团中央选派高校团干部到区县挂职锻炼通知,我第一时间主动请缨——到青海去!
一、初到青海
与大西北,我似乎有着特别的情缘:2007年,带学生去西藏宣传奥运,播撒了一路的青春与豪迈;2010年,送西部计划志愿者去新疆,收获了一车的友谊与感动;2011年2月,我又踏上了青海之旅的行程。这一年,是不可复制的。
出发前,团省委安排我们在团校进行了密集培训,从工作纪律到工作方法,从工作实务到工作技巧,真是面面俱到。团省委和学校领导分别为我们举行了欢送仪式,希望我们到青海以后,尽快适应当地的工作环境,虚心学习、提升自我,圆满完成挂职任务,不辜负团省委和派出学校的期望。
铭记领导的嘱托,带着朋友们的祝福,放下家人的不舍,我踏上了西行的列车。2月27日晚9:30,经过32个小时的长途跋涉,我们终于到达了西宁。
一下车,就感受到了什么叫高原反应,脚底像踩着棉花一样,软绵绵的。以前听说,西宁虽然天气冷,但供热很好,却不知为什么,我们下榻的宾馆非常冷。没办法,虽然觉得自己脏兮兮的,大家连澡都没敢洗,简单洗漱后就休息了。因为高原反应而引起的头疼使我凌晨才沉沉睡去,我知道,一切才刚刚开始。
第二天,青海团省委为我们举行了简单、隆重的欢迎仪式,紧接着,我们16人便奔赴了各自的工作岗位。我的新身份正式开始了——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团区委副书记。
虽然组织上已经尽可能安排周到,但挂职的条件还是有些艰苦,只好苦中找乐。我跟大学生志愿者住在一起,没有任何装修和家具的毛坯房里放上一张行军床,就是我的小窝了。机关没有食堂,只能自己买菜做饭,不过工作不忙的时候觉得也蛮有乐趣;宿舍里没有电视、网络,但也算是难得的清闲了,可以看书学习;洗澡也只能去公共浴室……
看了我记录生活的博客文章,远在青岛的领导和同事们都很是心疼,纷纷给我留言、打电话。但我觉得,苦中作乐的日子却也别有情趣!我总会把自己灿烂的笑脸发给大家,让关心我的人放心,其实只有自己知道,初到青海的孤单与寂寞还是伴随了挺长一段时间。
然而,与我个人的生活环境相比,青海小学校园里那裸露的红砖砌成的院墙、农民工那几家人合租的房间、一把糖果换来的孩子们欣喜热切的眼神,都时时触动着我的心灵深处,让我明白,自己生活上的那些小烦恼,在尚不发达的青海,真的不算什么。而在远离城市的牧区甚至是无人区,那里的条件还要更艰苦。
从青岛到青海,生活给我上的第一课,就是节约。生活在这里,你才能真切地体会到节俭的意义,才更懂得艰苦奋斗的传统为什么不能丢——在青海很多的角落,还始终存在着贫穷和落后。
青海天高云淡,生活中也少了很多喧嚣琐事,多了些宁静淡泊。特别是没有电视、网络的夜晚,真是很好的学习机会。从小养成的读书习惯使我的生活并不觉得无聊,所谓开卷有益,文学、史学、传记、小说我都喜欢看,两天就能看完一本书的纪录又出现了,仿佛又回到了大学时代。也是在这段时间,忽然间又重新发现了收音机的好处,每天早晨伴着早新闻起床、洗漱,有了点声音,宿舍里便不会显得太过冷清了。(青岛农业大学报 2012.03.02 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