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在我校电教室成立之时,没人敢想一个小小的电教室能成长为今天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叫得响的动漫与传媒学院,更没人能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家农业电视神农奖、中国电视金鹰奖、中国国际动漫节美猴奖提名奖、山东省泰山文艺电影奖、山东省文艺精品工程奖……一座座分量十足的奖项与它联系起来。
10年前,当我校传播学院成立之时,很多业内人士把农业大学培养艺术和传媒人才,视为不务正业、自不量力。但短短几年时间,这个备受偏见的学院就走出了令社会各界信服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其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成绩先后获得了刘云山、李长春等中央领导人的肯定。
而这一系列被业界广为称道的发展“奇迹”,都与一个人密不可分。
他就是动漫与传媒学院院长赵晓春教授。
从教30多年来,他“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兢兢业业做学问”,赢得了广泛的肯定和认可。曾连续16年被校评为校“优秀共产党员”,5次被烟台市委和省高校工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3年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被授予“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
耕耘不辍,电教事业后来居上
1983年,我校成立电教室,当时全省高校基本上都建有电教室了,我校电教室的建设可以说“晚了一步”。
当许多人不愿去这个不被看好的岗位时,赵晓春教授却自告奋勇,“当时这是一个新生事物,我认为它肯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所以我愿意去尝试。”
这一“尝试”就是30年。
30年来,他把寒假、暑假以及每周的休息日都用在了工作上,始终如一的忘我工作,默默奉献,用心血与汗水浇灌着我校电教事业的成长与发展。
“晚了一步怎么办?怎么样才能让我校的电教事业赶上来,这是当时我们每天都要想的问题”,赵晓春教授说,他们最终决定以拍摄农业科教片为突破口,大干一番,在同行业里做出点名堂来。
“拍片子”是个说起来嘴巴一碰很简单,做起来却无比辛苦的事情。
初做电视教学片时,没有编辑设备,他带领大家用便携录像机的暂停键组接片子,没有字幕机,就在玻璃上写字幕,然后以挂历当背景录下来。而最艰苦的还是拍摄的时候,常常要跳进猪圈、牛圈拍摄,趴在鸡舍边拍摄,跪在泥地里拍植物根茎……最熬人的是拍摄昆虫的时候,春天趴在地上拍昆虫复苏的场景,常常一趴就是几个小时,冻得全身冰凉,而为拍摄许多昆虫交配、产卵和孵化的场景,则时常要进行几天几夜的蹲守。
1988年,经过几年的艰苦积累,他带领大家首获大丰收——他们拍摄的农业科教电视片喜获农业部、广电总局共同颁发的全国农业电影电视神农奖,手捧着这个具有“中国农业电视奥斯卡”之称的“神农奖”奖杯,大家觉得成绩取得的关键是大伙身上那股子实实在在的精气神儿。
赵晓春教授把这股子精气神凝练为“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兢兢业业做学问”,这也成为他30多年来不懈奋斗的座右铭。
正是凭借着这样一种任劳任怨、锲而不舍的工作态度,30年来,赵晓春教授主持摄制了500多部农业教学片和科教电视片,内容涵盖种植、养殖、加工等多个领域,有460多部在中央电视台农业节目反复播出,在国家级音像出版社出版音像作品230多部集,为农业科技传播和农业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作品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教影视创作政府奖34项,其中有14部获农业部、广电总局共同颁发的“神农奖”,有5部获中国科协和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科蕾奖”,有7部获得农业部颁发的“金穗奖”……他主持的“电视录像技术在农业高校中的应用”、“《植物保护基础》多媒体教学软件包开发及应用”等项目研究成果,先后两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
青岛农业大学的电教事业实实在在地实现了后来居上的大发展。在赵晓春教授的带领下,当年的电教室不断发展壮大,经历电教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最终于2003年发展成为从事专业教学的传播学院,后又调整为现在的动漫与传媒学院。
敢为人先,屡创事业新高峰
“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兢兢业业做学问”,这是赵晓春教授的做人原则,也是他及其带领团队的工作作风。但他这个老实人,却从不固步自封,也从不缺乏敢为人先的胆识和干事创业的魄力。从1983年“尝试”着踏入电教事业开始,他就以拓荒者的勇气与自信,不断开拓着事业的新高度,闯出了许多属于青岛农业大学的第一。
2003年我校成立传播学院,在全国许多文科类和综合类大学之前开办传播学专业,成为全国最早开办这一专业的10个院校之一。这一举动招来了外界不小的争议。面对质疑,作为传播学院院长的赵晓春教授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好高骛远。他冷静自信地告诉学院师生,我们尽管没有先天的人文与艺术基础,但是我们却有我们独特的“农业优势”,我们有20多年进行农业传播研究和实践的积累,我们建设积累了包含作物栽培、植物保护、动物生产、动物医学、影视传播、文学、政教、农业机械等7000多部(集)的各类电视教学片等丰富的农业科学影视资源库,这是我们独有的优势。
于是,同样是传播学,我校的传播学别有一番“内涵”。根据学院的办学资源、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我校将传播学专业方向定位为“影视和网络传播”,并紧紧围绕农业科学和技术的传播形成了传播理论、图片新闻理论与实践、农业科技传播理论与实践、农业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等四个特色鲜明的学科方向,建立了农业传播学理论、农业传播技术实务和农业图片新闻传播的理论体系。这一结合受到了教育部新闻教育指导委员会专家组高度评价,认为这“为我国新闻传播与农业产业结合,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
“换个方向,我们也能是第一”。这样避开了与综合性大学同类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上的同质化,突出了自我优势,就能最终形成自己的特色,凸显出自己的竞争优势。
2004年,赵晓春教授结合20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带动全院青年教师,共同编写的《农业传播学》系列(7本)专著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该丛书被列入中国传播学术前沿丛书,被国内传播学界的专家称为“中国的第一套农业传播学”著作。2009年传播学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1年11月5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五次会议在我校召开,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全国120多所高校的代表齐聚我校,共谋我国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大计。这次会议是该专业委员会首次在山东省召开,更是首次在农业院校召开。正如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会长高钢教授所说“这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这也充分表明了传播学领域对我校传播学科发展的认可与肯定。
也是2004年,当动画片在许多人眼中不过是哄小孩的“棒棒糖”时,赵晓春教授所带领的传播学院就成功申报动画专业,成为全省最早举办该专业的高校之一。他们敏锐地发现动漫产业的巨大发展空间,早早就开始着手培养应用型的艺术人才,为我国文化产业大发展培养用得上的人才。
从2006年开始,赵晓春教授主持着手创作青岛市首部本土原创的三维科普动画长片《轻轻松松看奥帆》。这部在举世瞩目的第29届奥运会开幕前制作完成的动画片仍是目前关于奥帆知识最全面、最生动的三维动画影片。自此,工笔重彩戏曲动画片《西厢记》、工笔淡彩戏曲动画片《贵妃醉酒》、全三维高清动画片《清官童恢》、全三维高清武打京剧动画片《三岔口》、山东省第一部3D立体动画电影大片《崂山道士》等一部部高质量动漫作品先后出自学院师生的手中,“中国电视金鹰奖”、“中国国际动漫节美猴奖提名奖”、国家动漫精品工程奖、山东省“泰山文艺电影奖”、山东省“文艺精品工程奖”……一座座分量十足的奖杯也相继花落青岛农业大学。
动漫与传媒学院的学生也在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在这些大制作的锻造中炼就了独特的竞争力。经历过“大场面”的他们,在任何环境中都不会怯场,不怕竞争,并且有实力在竞争中取胜。据统计,在文化创意创作行业竞争最激烈的北京、上海,动漫与传媒学院毕业生中的35%都已在那里站稳了脚跟。
这让人们对我校的艺术人才培养有了全新的认识,让人们更加相信,我校的动漫与传媒学院,有实力、更有能力培养合格的艺术、传媒人才。于是,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依附我校建设动漫产业核心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这是当时全国批复的唯一一个动漫产业领域工程研究中心;省委宣传部在我校设立大学生微电影创作工作室,成为全省五所设立大学生微电影创作工作室的院校之一。除此,青岛市“国家动漫创意产业基地人才培养与研发中心”、“山东省数码艺术教学示范中心”、“青岛市传播学会”、“青岛市计算机学会影视动漫专业委员会”也纷纷落户动漫与传媒学院。
2010年8月12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刘云山在青岛参加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期间,专程观看了学院的动画创作成果,对他们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和艺术作品创作给予高度肯定。2011年6月17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山东就推动文化改革发展进行调研时,对学院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及取得的成绩予以肯定,并指出农业大学也能办好动漫专业。
诲人不倦,春风化雨育桃李
从教30多年来,赵晓春教授一直把教师作为世上最神圣的职业,怀着敬畏的心情去面对,发自内心地去热爱。他时刻铭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一教育准则,并不断以此鞭策自己。为了能更好地为学生释疑解惑,他特别注意加强自我学习,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与时代同步,大力提高自己的专业学术水平。
赵晓春教授认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的品行、生活及品德无不时刻影响着学生。因此他始终以“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兢兢业业做学问”与学生共勉,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和培养学生,使学生人格和学识共同进步。在日常生活中,他孜孜不倦地建设自己良好的道德形象,以充分发挥为人师表的垂范作用。一直以来他对学生既做严师也做慈母,该严时严,该爱时爱,严慈相济,教会学生做好“人”,培养他们博大的胸怀、若谷的气概,从而让他们“走出校园、踏上社会之时成为有用之才”。
他一直教育学生:做一个诚实的人、善良的人、勤奋的人,不要忽略每件看似平凡的事,要从一点一滴中做起;一定要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不要怕吃苦,要在学校学习期间就打牢将来踏入社会生存发展的根基。
赵晓春教授的言传身教深深影响了一大批学生,他们在走出校门踏上工作岗位多年后,仍然对他的许多话语记忆犹新,仍然愿意找他谈心和交流思想,而他无论多忙,总能耐心倾听学生的心语,对他们的学习、成长给予认真、细致的讲解与正确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