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属耐贫瘠、耐干旱的大宗农作物,被称为“农作物中的骆驼,多年来,他正是用骆驼般的坚韧与执着,不断开拓着花生的“新境界”。
他说,花生是山东特色产品,是家乡的名片,但我们大多还是停留在简单地种花生、卖花生上,做好了花生的生产,却没做强花生的加工和开发。
他在花生的小小世界里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找到了人生的目标。那就是做大做强花生产业,让百姓从小花生中获得大收益。
他,就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国家花生加工技术研发专业分中心副主任、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孙庆杰教授。
默默耕耘,守望的是梦想
1999年,孙庆杰教授从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专业毕业,获得了工学博士学位,进入了湖南金健米业股份有限公司工作,该公司是我国粮食系统第一家上市公司,是首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当时年轻的他在该公司先后任技术中心主任、总工程师和董事,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及省级“九五”、“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可谓意气风发、前途无量。但是,他却在2004年9月选择前来青岛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任教,许多人对他的这一“转身”非常不解,因为这意味着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究竟是什么让他放弃了蒸蒸日上的事业,选择了三尺讲台,选择了平淡无声?是对梦想的执着?是对家乡的眷念?还是对母校的热爱?孙庆杰教授的回答是,三者兼而有之。
孙庆杰教授是土生土长的山东汉子,毕业于青岛农业大学(原莱阳农学院)。有朝一日能够学成归来,回报家乡和母校一直是他内心深处最大的梦想。
在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任教以来,孙庆杰教授的科研方向为粮油食品(包括花生、玉米、大豆、小麦、稻米等)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9年来,他在花生深加工研究上取得了累累果实。
2011年10月他主持的“变温压差膨化技术制取花生裹衣食品”项目在国家科技部组织的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了二等奖;2012年12月主持的“花生深加工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项目、“花生制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开发”项目、“生物富硒压榨浓香花生油的研制”项目分别获得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三等奖以及临沂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的“微波辅助半仿生法提取花生壳黄酮的研制”项目、“超声波辅助半仿生法提取花生种皮低聚体原花青素OPC”项目、“去除花生油中苯并芘、黄曲霉毒素技术研究”项目、“低变性花生蛋白的制备与应用研究”项目、“低变性花生蛋白粉的保鲜与应用研究”项目、“双酶法制取花生活性肽的研究”项目经山东省科技厅鉴定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荣誉与成绩对他来说更是一种激励,在他眼里,科研的成功只是开始,他更想看到的是他的科研成果能让花生的价值“无限放大”,让百姓能从花生身上收获得更多。
7年前,为了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孙庆杰教授下定决心要让自己研究出的花生深加工技术造福社会,用科技创新促进花生深加工产业的发展。2006年至2013年,他主持的项目“花生休闲食品的开发”、“花生分离蛋白的加工工艺研究”、“变温压差膨化技术制取花生裹衣食品”、“低POV花生制品、活性花生蛋白、花生功能成分生产关键技术创新”、“生物富硒压榨浓香花生油的研制”、“花生红衣制备原花青素及花生制品的开发”等分别在青岛东生集团有限公司、青岛长寿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得到了转化,他把这些高端的技术带去企业,帮助他们走靠技术发展的新路子,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众所周知,山东省是我国最大的花生产地,占全国生产面积的1/4,总产量的1/3,而花生种植地区主要集中在山东半岛和鲁东南地区。花生是这些地区的经济作物,因而花生的种植、加工和综合利用直接影响该地区的农业发展。孙庆杰教授说,只有通过推进项目科研成果转化,才能形成花生产业优势,促进农民增收。
教书育人,选择的是责任
科学研究是源,教书育人是流,在科学研究上孜孜以求的孙庆杰教授,在教学上同样倾注了大量心血,把科学研究上的收获,全都默默融化在了教书育人之中。
孙庆杰教授说,当教师要有三种境界,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最基本的。教师要有自己的教育理想和追求,要有登高望远、选择路径的能力,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与方向,要了解学生。为此,孙庆杰教授经常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生,倾听他们的心声,时时刻刻为学生着想。“我不是您最出色的学生,而您却是我最尊敬的老师。”他的一位研究生这样形容他。
近几年来,孙庆杰教授所带的研究生都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最多的,但是他的每一位研究生都没有“被忽视”的感觉,都是充实地度过每一天,都可以在有试验难题、试验新想法时找到老师一起探索,一起解决,经常晚上十一二点他办公室的灯还亮着,在周围的一片漆黑中,这盏灯显得格外的明亮;周末他还是会早早地来办公室等着学生,因为昨晚的问题没有解决,他们约了第二天。平时学生提出的每一个试验新想法都可以在孙庆杰教授的笔记本上找到详细的记录,哪怕这个想法只是这位学生脑中的昙花一现,自己都早已不记得了。他经常对学生说:梦想需要我们用心去耕耘和奋斗,年轻的你们应该要奋斗,必须要奋斗,在研究生毕业后你们要做工作单位的顶梁柱。而他的实际行动是学生们最好的榜样。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终极境界。教师要有扎实宽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育人经验,要有点化生命却不留痕迹的能力。为此,孙庆杰教授千方百计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通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法,让学生自己领悟学习的内涵。他的每一位研究生都是在快乐地学习,快乐地做试验。经过短短两年或三年的时间,每一位研究生都是提笔能写项目书,开口能谈科研事。
正是这样一位优秀的老师,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他指导的研究生中有5名在山东省“挑战杯”竞赛中获得一等奖;4名在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和诺维信(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举办的2012诺维信杯“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创意大赛中获得三等奖;有1名获得了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他教授的本科生有9名在山东省“挑战杯”竞赛中获得二等奖;有1人的毕业论文被评为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
孙庆杰教授说培养研究生重点培养的是他们的学术能力和实践能力,学术能力主要体现在论文上;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新产品开发上。孙庆杰教授的研究生在毕业之时都是硕果累累,期间发表的不少论文,都被SCI和EI收录。
孙庆杰教授还特别重视培养其研究生新产品开发的能力,让他们去企业锻炼,围绕企业、围绕市场开发新产品,从小试到中试,最后到市场接受都有研究生全程参与。他指导的研究生有去印度尼西亚给新亚姜糖(香港)有限公司开发无糖原味软姜糖的,有去山东世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开发氨基酸胶原蛋白肽和固体莱阳梨饮料的,有去青岛宝泉花生制品有限公司开发裹衣花生制品的,这些开发的新产品目前都已投入生产,并进入市场销售。
科海拾贝,展现的是真诚
孙庆杰教授很喜欢牛顿逝世前说过的这段话“我不知道世人对我怎样评价。但我却这样认为:我好像是一个在海滩上玩耍的孩子,时而为拾到几块晶莹剔透的石子而欢呼,时而为拾到几片美丽的贝壳而雀跃。可是,对于面前的那一片浩瀚无垠的大海,我却一无所知,而那才是真理的真正之所在。”
谦虚是自知,一种广阔的胸怀,是虚怀若谷的情操,一种对知识、真理追求的真诚态度。真正的科学家不可能不是谦虚的,因为他做的事情越多,他就看得越清楚:还有更多的事情没有做。
如今,孙庆杰教授依旧漫步在科研的海滩,没有被岁月侵蚀掉最初的坚持,反倒凝练了智者的坦然与豁达。他要继续徜徉下去,哪怕科海无垠,也要寻找出那片最美的贝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