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人物  > 师者风范

崔文善:创新教学 献身教学

时间:2013-05-24 来源:宣传部

“选择了教学事业,那就必须关心教学、研究教学、创新教学、献身教学。”这句话是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院长崔文善教授牢记于心的教学标杆,也是崔教授30余年教学生涯的真实写照。

30余年来,他别具一格的教学风格、扎实的学术基础都为这位“严师”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分别获得“山东省首届教学名师奖”、“省级教学成果科研奖”“全国教育改革优秀教师”、“校十大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

教好学,从第一堂课开始

“上好第一堂绪论课是我教学以来的一个习惯,在第一堂课中我会把我的教学特点及课堂教学、课后作业、复习考试等要求向学生讲明白,这样同学们就能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了。其实第一堂课相当于一个‘安民告示’,对同学们来说是十分有用的。”崔文善教授开玩笑地说道。

上过崔文善教授课的同学都对他的绪论课记忆犹新,同学们形象地称为“约法N章”。2009级软件外包3班的徐萍萍说道:“‘约法N章’同样适用于崔老师,要求我们做到的,他都为人师表,率先做到。他这样以身作则,所散发的人格魅力让我打心眼儿里敬重他。”一学期下来徐萍萍在约法规章下取得了97分的好成绩。

第一堂绪论课中,同学们经常会将崔文善教授划分到“严师”的行列中,但渐渐地都会发现原来“严师”是那么的可爱。

“明天早上大家都拿好自己的脸盆去虹子广场捡金子,天上会下金子……”“很显然,这就是一个‘不可能事件’……”同学们瞬间就笑成一片了。上过他课的王佳玉告诉记者,“有一次崔老师给我们讲买彩票中奖概率的例子,算出的一等奖概率之小让我们知道不是没有一等奖,只是没那个手气罢了。崔老师借此机会还对我们进行了德育教育:“买彩票是有风险的,我们要谨慎,但是对于公益事业之类的抽奖活动还是要多参与的。”一个联系实际的小例子,大家似乎耳熟能详,课中就有想不明白其中的‘猫腻’,很好奇,很期待结果,大家的求知欲望都受了刺激,枯燥的课堂不再“板”。在崔文善教授的一一解剖、层层分析下,大家拨云见日,豁然开朗。

课间时候,崔文善教授也时常会走到同学们中间跟大家一块聊天、说笑,在同学们眼中这位崔老师不但不是“严师”,反而是位慈祥、可爱的老人。

教学也可以其乐无穷

“粗线条”式的讲课是崔文善教授的一大教学特色,都说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崔教授课堂上注重的是思路及分析,而且所讲的例题都是他根据不同专业特点精心设计的。

他常说,例题的选择是很有讲究的,要将例题充分地融入同学们的专业学习和生活,这样才能让同学们看到学这门课程的必要性。他在给经管学院的同学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时,就特别注意结合他们的专业知识,比如彩票、保险等方面的知识,让他们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崔文善教授将高效的预习、复习称为“批书”,“这种‘批书’不是简单的走马观花,要确确实实地搞明白其中的道理。他说,只有反复“批阅”课本,彻底的把课本吃透,才能杜绝上课听得懂,下课看得懂,但就是不会自己做题的问题。

他十分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就是尊重自己,”崔文善教授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迟到或者手机没静音的时候,他都会跟同学们讲明原因请求谅解。对待学生的每一份作业,他从没有一丝的马虎。同学们错了他就在旁边给改正过来,有的同学们解答的过程比较复杂,他就将简易的方法写上让同学进行比较。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正是出于这份热爱与享受,30多年来,崔文善教授始终如一地保持着对于教书育人的热情与投入。

他的不懈付出,也赢得社会各界的肯定与赞赏。在多年的教育工作中,他分别担任了中国农业应用数学学会第四届常务理事、第七届山东省数学学会理事、农业部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等社会职务。“参加这些社会活动,最重要的是可以彼此交流,让自己的教学模式吸收更先进的教学经验然后应用于实际教学中。”

选择了就要热爱到底,这是崔文善教授对自己终身教学事业的诠释。

创新型改革教育的领头人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对计算机相关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就业面临两难的局面:毕业生就业难,企业求才难。作为学院的院长,崔文善教授始终坚信办学质量是影响就业状况的关键因素,因此,他带领学院一帮人大胆创新,不懈探索,寻求提高毕业生整体素质与能力的新途径。

在他的带领下,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率先走上了校企合作办学的道路,建立了软件外包应用型人才培养的“121工程”人才培养模式。“121工程”模式以服务外包产业需求为核心,强调并遵循“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实训联盟”等模式培养软件与服务外包专业人才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崔文善教授说:“‘121’工程就是要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抓教学、对准行业抓就业,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设专业,尽量达到学生和企业零距离,朝着‘人才为企业所用’的实训原则不断发展。”从大一入学开始,软件专业学生就开始进入“培训模式”。

四年的探索与努力,“121工程”终于获得可喜成绩。软件外包专业2008级12名毕业生中,有4名同学参加全国软件水平考试考取了软件设计师资格证书,参加工作平均工资达到4000~4500元。2009级软件7班王骥鹏同学自己创立了青岛凌睿软件有限公司,承接软件开发项目,成为大学生创业的优秀典型。截至2012年9月,有11家企业从我校2009级实习生中招录了74名同学去企业顶岗实习,并与企业签订了实习协议。校企合作成果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并获得青岛市400万元的课改资金支持。2012年我校作为发起单位之一创建青岛市崂山区服务外包产业联盟。2009年我校被山东省商务厅确定为山东省第一批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在培养面向信息产业应用型人才方面走在了前面。

在带领整个学院走向创新之路的同时,崔文善教授还加紧了自己教学创新的步伐,他主持的“开展数学建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三等奖、校级一等奖,主持完成的山东省教育改革项目“基于校企合作计算机软件外包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顺利通过省教育厅组织的专家验收鉴定并获校优秀成果一等奖。主编教材5部,在2012年主编的《大学数学基础》中,崔文善教授首次提出在每章节前添加教学重点、知识点并应用于教科书的编写。

他说:“作为以理学为基础的学院,学生就应该形成一种思维构架,而这种构架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创新。”在这种人才培养思想的指导下,学院同学在“数学建模”“ACM大赛”“挑战杯”等创新大赛中,屡获佳绩,极大提高了学院的社会声誉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作者:特约记者 刘艳妍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