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人物  > 师者风范

潘庆杰:育合格人 筑成才梦

时间:2013-05-20 来源:宣传部

自1986年毕业留校以来,他在近30年的时间,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兢兢业业,孜孜不倦,育人科研双丰收。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研究生教育管理先进个人、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老师等荣誉称号,先后3次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他勤于探索、潜心研究,他负责的动物科学专业分别于2008年和2009年获得省级品牌专业和国家级特色专业,负责的“动物繁育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于2010年获得山东省优秀教学团队。

他勇于改革、大胆创新,面对我国马业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的现状,牵头开设了全国首个马科学本科专业,培养马业人才,为振兴我国马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营造一流的课堂气氛,创造一流的教学效果,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摘取丰硕的科研成果,这是他从业以来的不懈追求。

他就是青岛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党委书记潘庆杰教授。

严谨执教,汗水与荣誉同在

“作为教师,培养学生是最重要的工作任务,要教育好学生首先要有责任心和爱心,友善的态度是教育最基本的前提条件,而且也是教育的真正动力。”在潘庆杰教授的心中,教书育人一直是他的第一要务。

为了保证学院的各项工作和自己的教学任务,他常常在办公室加班至深夜。一有时间,他就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最新思想动态,以便改善自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吸收更多的知识。

每年9月份新生入学,他都会为新生做专业教育报告,面对一些对动物科学专业缺乏认识,对就业前景不太了解的情况,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认真开导讲解:“我认为同学们学习这个专业就要努力去学习其内在规律,掌握其领域内的广泛知识。学每门课程都有它的有用之处,不要太在意将来究竟干什么。就社会大环境而言,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很大程度上在于畜牧业结构调整。目前,我国人民生活消费水平还比较低,畜产品科学化进餐桌,无公害畜产品的生产等都有很大潜力。另外发展草食动物饲养业是畜牧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因为不但其肉质好,而且消耗粮食少,可充分利用农作物秸杆。我国畜牧业发展水平与社会需求差距很大,所以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和科技队伍是促进我国农牧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大家可以看到每年我院毕业生除去一部分考研的同学大部分学生都顺利就业,就业前景是比较令人满意的。”

“行政工作很重要,学生的课程更重要,耽误了课程谁也负不起责任?”即使每天学院都有大大小小的事情需要他去处理,他也坚守在教学岗位的第一线,多年来一直从事《动物繁殖学》的课程与实验实习,曾担任《现代动物繁殖技术》、《动物胚胎生物技术》、《动物转基因技术》及部分《畜牧学基础》、《动物生产学》等课程教学任务,不断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他的课堂教学以启发式、互动式为主要手段,用一种活泼生动的风格与严格的纪律要求相结合,不仅协调好了“严”与“情”的关系,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他曾说:“我的职业是教师,我的工作是教学,行政上的一些工作也是为教学服务的。” 他讲授的《动物繁殖学》2004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动物繁育系列课程》教学团队2009年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有力地推动了山东省品牌专业建设和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动物繁殖学课程建设成果获2005年山东省教学成果三等奖。

身为研究生导师,他对自己的每一个学生都严格要求,在研究生培养的侧重上,他要求:“第一,研究生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学习,所以知识的传授是一个重要方面;第二,培养其严谨、扎实的科学态度,学习和科研中来不得半点弄虚作假。同时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三,做人,“有德无才是庸才,有才无德是害才,有才有德才是人才、俊才!”他曾经提出“严、早、导”三个字与研究生导师们共勉,“严”就是“老师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什么样的学习氛围?应该创造一个严格认真的氛围;而学生,应该有一个严谨、严肃的治学态度。”“早”就是先行一步,促使学生尽早地产生兴趣、尽早拟定课题、及早进入研究状态,这种“先飞”的教育理念,确实收获了“早入林”的学生。“管”就是给学生恰如其分的指导,让学生养成自我树造的良好习惯。事实上,他不仅以“严、早、导”三个字指导教学工作,也同样以这三个字要求自己的教学研究工作。2009年潘庆杰教授获山东省研究生教育管理先进个人和第二届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老师,同年他主持的“硕士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探讨”获山东省研究生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参与与完成的“新时期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及导师职责探讨”获山东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刻苦钻研,专业建设显优势

潘庆杰教授每天都有许多繁杂的事情去处理,这就决定了他不可能自由自主的按计划去做一些事情。“我一般没有节假日,寒暑假是我搞科研的最佳时间,这些时间可以自由支配,这些时间可以自由支配。每年春节吃完水饺后我的工作时间也就开始了。”身教更甚于言传,他的导师张宏伟教授工作起来特别认真刻苦,科研和教学成果都非常突出,她孜孜不倦、治学严谨、追求卓越的精神一直影响着他。因此,潘庆杰教授认为作为老师身体力行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它比具体说出来的效果更好。

在多年的科研、教学过程中他在治学上也颇有心得,“踏踏实实做学问,老老实实做人。做一件事情之前首先应该想的是怎样努力把事情做成功,从中积累更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不是考虑有什么回报。虽然咱们搞动物繁殖育种这么多年,但经验并不一定比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员多,我们应该虚心向他们学习,获得更真实可靠的信息。”潘庆杰教授先后发表科技论文70余篇,其中SCI收录7篇,获得优秀学术论文奖7次,优秀学术成果奖3次。主编科技书籍3部,参编4部。主持、参加课题13项,先后获得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3次、科技进步二、三等奖3次、教育厅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次、其他科技奖4项。

他主张使教学方法由课堂教学向更大范围扩展,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他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学习”和“个体化教学”的新型教学方法,部分课程内容还采用双语教学的方法,主持和参与制作网络课程共5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他带头的“动物繁育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获省级教学团队称号。

他带领学院动物科学专业在学生实习方案上进行了改革,实施了“3+1”模式,将原来的半年实习延长到一年,毕业实习2阶段制,学院教师充分利用的这个模式,给实习学生查漏补缺,理论联系实际,打好基础,确保毕业论文做到学生一人一题,锻炼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及创新能力。通过多年学科建设,2008年《动物科学》被山东省教育厅评为省级品牌专业建设点,2009年《动物科学》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04年《动物繁殖学》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2009年《动物繁育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有力地推动了山东省品牌专业建设和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

敢为人先,创立全国首个马科学专业

马术在中国目前还是一项“贵族”运动。现在一匹一般的马就得几十万元,一年养护费也得十来万元,昂贵的费用要求马匹的饲养和疾病预防需要更专业的知识,国内马产业相关人才供不应求,骑师、蹄铁师、驯马师、营养师等专业技术人员严重匮乏,高精尖人才更是炙手可热。潘庆杰教授了解到相关情况后,与学院的老师共同商讨、论证,向学校申请开设动物科学专业(马科学方向),在他的不懈努力下,2011年9月青岛农业大学在全国首个开设马科学本科专业。青岛农业大学目前还没有能力购买自己的马,但开设马科学必须得经常跟真马打交道,才能了解他们的脾性,掌握如何驾驭、饲养、繁殖的能力。所以他主动与青岛各个马术俱乐部联系,建立合作关系。马术虽然是贵族运动,马科学专业学生的学费与其他专业却是一样。

潘庆杰担任了该专业的第一个班级马科学1001班和马科学1201班的班主任,作为班主任,他定期到班级宿舍了解现在学生情况。2012届新生入学,他第一时间深入新生宿舍了解情况。马科1001班每次暑期去马场实习和教学实习,他都会亲自到场慰问指导,与马场负责人交流学生的实习情况,人才需求方向以及专业培养等问题,并多次邀请学校招生就业处董玉河处长一同前往,为马科学专业的发展调研。“想学好马科学,就要掌握各种知识,不光是怎样养马、驯马等,了解马的文化也非常重要。”他对采访的记者说,之所以将专业课里的实践课放在了马术俱乐部进行,也是看中了马术俱乐部里面浓厚的马文化氛围,“语言讲究个语境,学习马科学也就讲究马的环境,在这里非常利于学生的学习。”

为了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他还邀请诚邀法国兽医学专家Pierre Valette为同学们讲解马匹繁育技术,邀请中国马文化艺术学者、中国马业协会理事、中国马术协会牧人马上竞技委员会副主任李卫平为同学讲授《现代赛马》。除此之外,潘庆杰教授如慈父般给予同学在学习生活情感上指导。“作为班主任,应该热爱学生,善于和学生交朋友,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面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的时候,应以尊重学生人格、理解与宽容优先,应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为重。我坚信:尊重学生,必将赢得学生的尊重,这就是回报,这就是教育的基点。”

潘庆杰教授联系各家媒体报道马科学专业,青岛农业大学设立马科学专业的有关情况被全国多家媒体转载。经检索,截至5月11日,转载数量已达33篇。

到目前,马科学专业才发展不足三年,但已经有不少俱乐部、马场打电话向学校预订马科学专业的学生。开设马科学专业,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是每个人都能在工作之时发现那么好的机会,提供那么高的起点和平台,潘庆杰教授用坚韧的努力为动科学子创造了美好的未来。

现如今,潘庆杰教授的微笑依然温和,岁月在这微笑中似乎是静止的,没有侵蚀掉最初的坚持,反而越发地坦然与豁达。他依旧在追求更高的目标。

作者:特约记者 王洋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