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人物  > 师者风范

志汇中西归大海,学兼文理求天籁——访李桢博士

时间:2004-06-03 来源:动科学院

  【与博士面对面】  栏目策划/朱吉亮
  
芦燕  高萍

李桢博士,现为动物科技学院副教授。
  走近李桢老师,你将被他的豁达和睿智所感染。他说:“一个人只有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合作,善于吸收新知识、掌握新成果,才能走在科学的前沿。”他自己也是一直努力这么做的。博士刚毕业的他,现在正从事一些基础性研究。
  李老师1991年本科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象牙塔生活期间,他整天潜入图书馆,广泛阅读文学、哲学、天文、地理等各种著作。后来多次在校内发表诗歌。他说:“读书使人明智”,这句话真是至理名言。
  当笔者问及李老师为什么选择了搞科研时,他说:“祖国的需要是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的最大动力。”他自小立志当一名大学教师,而且是一名优秀的大学教师。这一思想是受他父亲的影响,李老师的父亲是一名长期工作在艰苦条件下的人民教师。当问到其成功的最主要因素时,他非常干练地说:“这一切都是父母给的。”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流露出对父母不尽的感激。
  中学时的他,堪称学校里的佼佼者,总是在别人的赞扬声中度过,然而高考时的不如意,使他进入了一个农业大学,为此,他也曾一度消沉过,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思想上开始了转变,进而是人生的转折。从此他找回了自信,发现了自己的亮点。人变得开朗、豁达了,并开始注重对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李老师再三强调“自信对一个人很重要”。
  从李老师的讲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个人能力非常注重。他说:“衡量一个人的标准仅仅以学习成绩远远不够。像研究生招生时,导师最注重的就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一定要诚实。导师问的问题,哪个会、哪个不会,一定要清楚。会的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地阐述出来,不会的就表明自己不清楚。切记不要说什么都可以……要在一分钟内打动别人,让别人对你有个良好的印象,这是面试者要努力做到的。”李老师严肃、认真地讲述着。
  李老师不仅注重在“动物科学”专业方面的科学研究,目前已经在《畜牧兽医学报》、《遗传》等核心刊物发表多篇研究论文,在教学工作中也非常注重创新,他讲授的《细胞生物学》、《动物生物学精要》深受同学们的欢迎,而且在英语方面,也是出类拔萃的。他在专业课中进行双语教学的经验总结基础上撰写的论文《专业课双语教学模式初探》已发表于《高等农业教育》(2002.10);论文《研究生Seminar课教学设计》已发表于《中国林业教育》(2002.6)。其研究成果《畜禽遗传资源保存的理论与技术》获农业部一等奖(1999.11)。
  李老师来到我校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取得如此优异的工作业绩真的让人羡慕。在谈到英语学习经验时李老师颇有感触地说:“同学们要试着多用英语交流,课堂上、宿舍内、校园里处处可讲英语。在这种氛围内你的英语水平就会慢慢提高。一旦英语水平上去了,考试成绩也绝对理想。如果哪一题型做得不好,要根据题型特点认真分析,摸索出改进的方法。”
  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学习、探索和进取。当谈到大学时光应如何度过时,李老师给大家指明了一个方向,他说:“青年人的思想应该像一匹拴不住的烈马,要始终不安于现状,不断开拓进取、把握发展时机,向新的领域迈进。大学不只是专业课的学习,大学生绝对不是要成为一个畜牧生、英语生、外贸生……大学时光是一个锻炼自己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完善自己的过程,最终使自己成为一名有业务专长的综合型人才。抓住大学时光吧,演好人生每一个角色。”
  “演好人生每一个角色”,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的一句话。

作者:芦燕 高萍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