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博士面对面】 策划/主持 朱吉亮
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成功
——访潘庆杰博士
高萍 黄学涛
[专家简介]
潘庆杰,1962年生,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员,动物科技学院副院长。担任山东畜牧兽医学会特种经济动物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主要从事动物繁殖育种基础与应用技术、胚胎生物工程、转基因技术等方面的科研工作。共主持、参加课题13项。1994年参加的山东省“高等真菌优化麦秸作饲料研究”项目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年参加的国家“八五”攻关项目“松嫩平原畜牧节粮高产综合技术研究”及省级课题“海狸鼠繁殖技术的研究”分获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一、二等奖。2002年主持的“波尔山羊胚胎移植及杂交改良技术的研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东营市科技进步特等奖。2003年第二位参加的“五龙鹅品种选育研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及2002年“五龙鹅良种繁育体系的建立与推广”获农牧渔业部丰收奖二等奖。1998年主持的“梅花鹿引进与繁殖试验”获青岛市城阳区科技进步一等奖。目前主持和参加的项目有:国家863重大专项子课题“使用基因打靶技术制备t-PA突变体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的研究”,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山羊肉用性能杂种优势分子标记辅助预测的研究”,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鸡原生殖细胞在稀有地方品种遗传资源保护及开发中应用研究”,以及山东省农业良种产业化(三零工程)项目“肉羊的胚胎移植和MOET育种技术的研究”等。并积极参与其他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以及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普及和推广活动。
发表论文58篇,其中获得优秀学术论文奖7次,优秀学术成果奖3次。主编科技书3部,参编4部。
潘院长1986年毕业于莱阳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畜牧专业,1995年考取东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2001年东北农大博士研究生毕业。教学科目:动物繁殖学、家兔生产学、现代动物繁殖新技术、动物胚胎生物技术、动物转基因技术等。
[访谈实况]
记:潘院长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平时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您在教学、科研以及作为领导上的一面,今天我们想通过这次采访请您将自己这么多年在求学、工作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感触和广大同学们分享,让大家共勉!如果说平时您给我们上的是“知识”传授课,那么今天请您给我们讲一堂“教书育人”课吧!
潘:(笑)我的职业是教师,我的工作是教学,行政上的一些工作也是为教学服务的。课堂上讲究互动教学、双向交流,今天也同样吧!
记:谢谢潘院长!记得第一次找到您时,我们说您各方面都很成功,要采访您。您却非常干练地说:我还没成功呢!我们从教师信息网上看到您的教师寄语是:营造一流的课堂气氛,创造一流的教学效果,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摘取丰硕的科研成果!也许这几句话就是您对成功广泛含义上的概述吧?今天请潘院长允许我们用“成功”来形容您的工作、您的事业!
潘:应该说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
记:我们可以看到您真的是很忙,兼顾着科研、教学、毕业生实习以及院里的一些工作。我们亲眼目睹了您在10分钟内3次有人找,1次电话,用百忙来形容真的一点都不过分。这么忙的情况下,您是怎样协调自己时间的?
潘:可以说每天都有许多突如其来的事情要去处理。这就决定了我不可能自由自主地按计划去做一些事情。我一般没有节假日,寒暑假是我搞科研的最佳时间,这些时间可以自由支配。每年春节吃完水饺后我的工作时间也就开始了。
记:真的是太忙了!潘院长86年留校任教,可以说当年也和我们一样就读于莱农校园。二十年来莱农的发展变化可以说都在您的眼中,当时莱农的大学校园和学生生活肯定和现在有许多不同吧?
潘:是的,我刚入学的时候,学校的办学规模、教学环境和现在的差别是非常大的。校内及学校周围都是土路,教室、宿舍也都是平房,实验室条件更是艰苦。但是大家的学习热情却很高涨。1996年以来随着教学评估的进行学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记:潘院长92年读硕士,98年读博士,可以说您是“一路攀登,一路成功”。每个人成功的背后都有一段艰辛的历程,您是在参加工作以后又一次次的考取学位,这将面临更多的困难,需要更坚强的意志。请您给我们讲讲当时考研、考博时的情景吧!
潘:怎么说呢?为了适应高校教学的需要和我个人的理想追求吧,我选择了考研、考博。当时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差、工资很低,我去东北农大读硕士的时候费用全是借的,路上又遇到了不测(钱全部被盗)。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许多老师给了我鼓励和帮助。特别是我的导师对我的影响非常大,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她对我一直像父母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无论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都给了我莫大的关心、帮助。家庭方面,我去读硕士时孩子3岁,回来时孩子已上小学。读博士回来孩子都已上初中了。可以说许多做家长的责任我都没尽到,感到挺愧对孩子的。我爱人非常支持我的工作,从来不会因家里的事而影响我的工作、科研。
记:您成功的背后有她太多的付出和牺牲!刚才您谈到您的导师对您的影响很深,具体有哪些方面?
潘:我的导师是一位女强人。工作起来特别认真刻苦,科研和教学成果都非常突出。她孜孜以求、治学严谨、追求卓越的精神一直影响着我。身教胜于言传,她以实际行动感染着一批又一批学生。我认为作为老师身体力行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它比具体说出来的效果还要好。
记:刚刚看到关于您和其他几位老师对转基因兔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您目前正主持国家“863”专项“使用基因打靶技术和BAC技术制备t-PA突变体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研究”的子课题“转基因山羊的制备”。您在转基因动物研究特别是精子载体法的应用上已取得了可喜成果。转基因动物有哪些优良性状?它的应用前景如何?
潘:转基因动物的研究目前在国际上也是处于起步阶段。取得的成果也大多是阶段性成果。但是随着生命科学在各个领域的不断发展,新的突破将会不断产生。一些在实验中获得的成果可以不断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出来的动物新品种可以在生长速度、产生性能、繁殖性能、抗性等方面取得很大提高,也可以在动物的一些特殊组织中得到我们需要的特殊蛋白质和有效成分。例如:在奶牛和奶羊上,转基因可改变奶蛋白成分、也可以合成人类所需要的药物蛋白。
记:我们知道科学研究有三个基本环节: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这三方面您无疑都是做得非常好的,发表论文58篇,获优秀学术论文奖7次,优秀学术成果奖3次。每写完一篇论文您都有什么感受呢?
潘:学术论文是对某项科研成果的一次总结、肯定。写完后感到自己的研究、认识水平更深入了一些,又上了一个层次。工作完成了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心里也比较快乐!(欣慰地笑了)
记:在这么多年的科研、教学过程中您感到在治学上最重要的是什么?
潘:踏踏实实做学问、老老实实做人。做一样事之前首先应该想的是怎样努力把事情做成功,从中积累更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不是考虑有什么回报。虽然咱们是搞动物繁殖育种这么多年,但经验并不一定比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员多,我们应该虚心向他们学习,获得更真实可靠的信息。
记:一个人成功的因素很多,包括机遇、环境,您认为成功对个人素质而言最重要的是什么?
潘:认真、踏实、勤奋,通过自身努力去创造机会。做博士论文的时候,每天晚上12:00后我才离开实验室,早晨6:00左右又第一个来到实验室。春节期间本来打算不休息,留在学校做实验,可整个楼停水、停电空无一人。我只好回来,来到家里已是年三十了,过完春节初三我又走了。当时论文做的也相当成功!
记:您真是为了事业不顾一切地执著追求呀!潘院长,咱院有一些同学对咱们的专业缺乏认识,对专业前景不太了解,您作为院长在这方面可以说站的高看的远,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吧!
潘:称不上,我认为同学们学习这个专业就要努力去学习其内在规律,掌握其领域内的广泛知识。学每门课程都有它的有用之处,不要太在意将来究竟干什么。就社会大环境而言,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很大程度上在于畜牧业结构调整。目前,我国人民生活消费水平还比较低,畜产品科学化进餐桌,无公害畜产品的生产等都有很大潜力。另外发展草食动物饲养业是畜牧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因为不但其肉质好,而且消耗粮食少,可充分利用农作物秸杆。我国畜牧业发展水平与社会需求差距很大,和发达国家相比更是差距悬殊。所以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和科技队伍是促进我国农牧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大家可以看到每年我院毕业生除去一部分考研的同学大部分学生都顺利就业,就业前景是比较令人满意的。
记:您对这些即将面临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同学提几点要求吧!
潘:希望大家走上社会后能给自己有个很好的定位。有句话“人生不要时刻在选择,而应珍惜时间重在奋斗!”大家要耐得住工作刚起步阶段的冷清寂寞。“板凳要坐三年冷吗?”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应有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要脚踏实地、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去探索、去创新。为畜牧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为母校争光!
记:谢谢潘院长!您是硕士生导师,您认为对研究生的培养应重在哪些?
潘:第一,研究生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学习,所以知识的传授是一个重要方面。第二,是培养其严谨、扎实的科学态度,学习和科研中来不得半点弄虚作假。同时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三,是做人,“有德无才是庸才,有才无德是害才,有才有德才是人才、俊才!”。“做人教育”是研究生教育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每个研究生都应立志把自己培养成德才兼备的、祖国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但要完成这一任务,还有不少问题需要大家在迈开新的学习步伐时认真思考。
记:咱们动科院在全校无论是科研成果、考研率、英语四级通过率、还是各项学生工作都是非常夺目的。请您对动科院整个领导、教师队伍做一下总体评价。
潘:咱们动科院是一个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工作团队。广大教师事业心、责任感都非常强,特别是一些老年、中年教师备课教学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努力拓宽知识面,扩大学生视野。真的是做到了“传道、授业、解惑”。这种奋进的精神也感染了我,制约了我,也规定了我只能向前,不能落后;只能从严,不能放任;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记:谢谢潘院长!您给我们上的这堂课真是丰富多彩、栩栩如生。您的许多观点对大家以后的成长、发展都有很强的启迪、指导作用。再次感谢您!
[访后语]
几乎每个受过教育的人都会把对自己影响较深的老师铭刻在心。往事如洗,历历在目。那份情感淡而悠长,却不时浮上心头。真正认识老师需要时间,需要长大成熟,需要经历和阅历。然而老师最幸福的日子是在桃李飘香的季节!现在的我们应当努力求知、幡然奋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