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她从韩国留学归来进入我校任教,一直说自己是学校教师队伍里的“新兵”,没有什么丰富的经验。但这位“新兵”的课堂却一直都是同学们极为向往的地方,用大家的话说,她的课有‘思想’,上她的课,兴趣很大,感觉又很轻松。
她文弱秀气,待人温和,但工作起来却雷厉风行,外柔内刚,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
她4次被评为全校优秀教师,多次获得校级优秀学士论文指导教师、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的荣誉称号,2012年当选“青岛市劳动模范”。
她现任山东省中韩食品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青岛农业大学中韩食品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青岛市城阳区第五届政协委员,山东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青岛农业大学无党派知识分子联谊会理事,青岛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委员。
她就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铁娘子”朴美子教授。
授人以渔,动力先行
问起教学法宝,朴美子教授说,要让学生学习好,首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决不能让学生毫无目的带着迷茫去学习一门课程。
她认为这个动力的关键因素在于老师所讲的课能不能让他们“学有所得”,如果他们觉得学不到东西,自然就没有了兴趣与动力。英国著名的教育家约翰.洛克说“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而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就应该使学生尽量明白他所教授的东西的用处,应该使学生知道,利用他所学过的东西,他就能够做出以前所不能做过的事情了。这种事情能给他以能力,能给他以胜过不懂这些事情的人的真正好处”。
无论是对本科生还是研究生,朴美子教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都特别注意把课堂内讲授的知识与课堂外的实际对接起来,与国内外的状况、与企业的发展需要对接起来。朴美子教授从韩国留学归来时带回来的10大箱食品方面的书籍帮了大忙,极大延伸、拓展了同学们的专业知识,在开阔大家视野的基础上也明晰了学习上的方向。
她常常引导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就与自己身边生产实践结合起来,不自觉地推动了学生学习的动力与目的。在给同学们讲到“酶”的时候,她就启发大家说,“大家想想我们老家都有什么特产,能不能够通过自己所学,通过发酵等工艺手段,把家乡的大葱、姜、蒜、花椒等等好好开发一下,为我们的父老乡亲们做点贡献……”食品学院本科生王哲说:“朴老师课堂上的这些话简单朴实,却让我们感觉很亲切、很务实,平添了我们学习的动力,让我们的每堂课都有很强的目的,都想好好学将来用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天马行空,激发想象
同学们说朴美子教授的课“有思想”,其实是朴美子教授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千方百计地让同学们放飞思想,让大家在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中,逐步拥有开阔活跃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能不断冒出大胆的想法和标新立异的思路。
在朴美子教授看来,让学生学好知识很重要,但让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更重要。因此,教学过程中,她除了不遗余力地把自己了解、接触到的最前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还一直大力鼓励同学们不仅要善学,而且要善思、善辨,每个人都要努力成为一个有想法的人,而不是仅仅“老实本分”地接收知识。“这样走出学校的毕业生才能更适应企业、单位的需求,才会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朴美子教授说,她在与很多日资、韩资企业的经理们交流时,他们无不传达了这样的思想,有想法的学生更受企业青睐,有创意的学生在企业更有发展。
因此在她讲授的各类课上,她总是精心设计、巧妙穿插着各类激发同学们思路、想法与创意的“小节目”。
在一次“食品生物技术”课上,她给同学们带去了一个苹果。“对于这个苹果,大家能给我多少‘致富’的点子?”讲课前她面带笑容地问道。“苹果是大家司空见惯的水果了,可能因为太过熟悉,突然提出这样的问题大家反而有些陌生,”朴美子教授说,经过一番积极踊跃的“专业思考”,大家纷纷给出了苹果饮料、苹果醋、从苹果中提取酶、从苹果果渣中提取果胶等一系列的想法。但大家好像都对自己的想法与点子不大满意,普遍觉得没大有新意,于是在同学们的热切的企盼与强烈的兴趣下,朴美子教授的这堂课就生动地开始了……
朴美子教授的这次“精心设计”,除了调动同学们的课堂兴趣与参与热情外,其实还给同学们进行了一次“应聘演练”,朴美子教授说,这是现在很多单位的面试科目,看的就是你的创意如何。
朴美子教授的每门课在每学期还有一个特别的“演讲”,这是大家普遍期待的节目。她会提前给大家布置一个与这门课程内容有关的课题,让学生们各显其能,广泛阅读,大量搜寻查找相关的资料、研究信息和成果,在规定的时间做成PPT,专门拿出2-3个课时的时间,上台演讲展示以及相互点评。
学生们都很珍惜这样的机会,也特别乐于这种“同台竞技”,看看谁的成果更有亮点,谁的创意更新颖独特。有兴趣就有动力,他们总是会全力以赴地去搜寻准备与课题有关的知识。这种演讲课,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既掌握了基础知识,又了解当今食品、生物技术发展的前沿动态,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踏踏实实,实践为基
有人说,对于大学教师而言,没有科研背景的教学,不会是高水平的教学。
来校后,朴美子教授就积极联系推动,与韩国生命工学院联合在我校建立了中韩食品研究所。以此为科研平台,到目前,朴美子教授已经带领大家主持和参与省部级科研课题6项,发表论文20余篇;参编教材4部;申报发明专利8项;鉴定3项科学技术成果,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科研促进教学,朴美子教授不仅把在这个科研平台上实现的新发现、新成果及时转化为课堂上的教学内容,还通过这一具有“国际背景”的科研平台,积极邀请韩国食品研究院、韩国生命工学院等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来校,为师生做“生命科学”、“功能食品”等方面的学术讲座。
这个研究平台还是课堂教学平台的延伸,朴美子教授从本科一年级就吸收同学们进入她的实验室,与研究生们一起,参与她的各类课题。在这个实验室里,朴美子教授的“严”是出了名的,在实验室里的累也是众人皆知的,这里没有寒暑假,这里每晚11点以后下班是常态,有同学笑言在这里接受的是“魔鬼训练”。即便如此,每年报名申请进入实验室的同学仍然是“人满为患”,大家都说,在这里能得到真正的锻炼,苦并快乐着。
研究生董玉洁深有感触的说,在这里的成长,除了有朴美子教授手把手、面对面的指导外,朴美子教授无言的教导对我们影响更深。在学生们眼里,无论对待教学还是科研,朴美子教授都是一个极其认真负责的人,她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并且多年来始终如一、从未松懈。
“她在实验室备课到晚上十点多钟是常事,所以总能看到她的实验室亮灯到很晚。”董玉洁讲了这样一个故事,2011年,朴美子教授带着本科生在食品学院实习基地做制啤酒的实验,因为制作啤酒的过程中要不断监测温度、用氧量等数据,所以实验期间离不开人,朴美子教授就坚持留在实验室监测数据,直到凌晨两三点才结束,就这样连续熬了三四个通宵。“那几天,朴老师的眼睛又红又肿。”朴美子教授这种工作态度,默默影响着每一个同学。用朴美子教授的话说,经过实验室的实践锻炼,能解决同学们工作学习的理念和态度问题。另外,每年,朴美子教授还都找机会让从实验室毕业的研究生回校,和校师弟、师妹们交流他们工作经验和感受,把在社会上的收获再带回实验室。
严显于表,爱存于心
尽管朴美子教授对同学们各方面要求一直都很严格,但大家都能感受到她妈妈般的关心,同学们都知道,与学生相关的事,朴美子教授总是会放在心上。
朴美子教授是位师长,更像是位家长。她关心大家的学业,更时刻牵挂着大家的生活。为了让研究生们在学习之余放松一下身心,朴美子教授经常带大家外出爬山、郊游、野炊;看着学生们忙于实验没时间买饭,以方便面充饥,她就从家里给大家带来菜和肉,说泡面吃多了不好,还是得正儿八经吃饭。“去年中秋节,学校给老师发的大米和花生油,老师全送给了我们几个研究生,给我们解决伙食问题,而她却空着手回家过节去了。”研究生任佩对这件事记忆犹新,她说,“学校里,我们像是一个大家庭,朴美子教授是妈妈,我们都是她的孩子。”
每年到了毕业时分,朴美子教授都会积极主动地四处为同学们联系工作单位。工作了以后,她还惦记着毕业生们的成长,为他们在单位的发展出主意、想办法。2005届毕业生徐立功在平度一家食品有限公司研发部门工作,多年来,朴美子教授给了他多少工作上的思路、方法他自己都记不清楚了,用他的话说,“他的每一步发展都有朴老师的心血”。对于许多在外资企业工作的毕业生,一有机会,朴美子教授就会苦口婆心地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叮嘱他们“一定要熬过两三年的磨练期”,这段时间可能会很累、很苦,但挺过来了就会“风雨之后见彩虹”。
她不辞辛苦,潜心工作,最希望的不过是她的学生能成为富有思想、充满创造力的栋梁之才,希望他们能像种子一样散在社会的各个角落,扎得住根,稳健成长,长得枝繁叶茂,为社会为人民送上一片阴凉。现在如此,今后依然。而在学生们的心中,朴老师精神的种子早已生根发芽,绿意盎然,撑起了一大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