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在不少人费解的目光中,作为教务处教务科科长的黄金光离开了工作11年之久的教务处,从熟稔的教务管理岗位转到全新的教学科研岗位。
换一个方向成长,对黄金光而言,是他人生旅途中一次意义非凡的转身,他也因此经历了职业生涯里的一次艰苦卓绝的蜕变。
因为这次转岗,5年多的时间里,他付出了许多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和汗水,也经受了人生又一次的锻打、淬火。
也正是从那次再选择开始,黄金光找到了自己的“转型之门”,走入一方更加广阔的发展领地,完成了自己人生中的一次“漂亮转身”。
“从头再来”挑战自我
自1997年从植物保护专业毕业留校后,黄金光就一直在学校教务处工作,从实验室管理科到教材科再到教务科,他对教务管理工作从陌生到熟悉,从生疏到熟练。在对教务管理不断探索与学习的11年中,黄金光一直认为,他会在这条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2001——2004年,黄金光在职攻读并获得了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病毒学的硕士学位,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5篇,他的硕士论文《几种林木病毒病病原鉴定及林木数据库系统查询构建》被中国农业大学评为2004年中国农业大学“双十”优秀硕士论文。用黄金光的话说,当时在职提高,主要是为了在管理岗位上能有进一步的发展。黄金光没想到,其实从这时候开始,一颗“转身”的种子已悄然植入了他的心田。
经过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习,黄金光的科研能力、学术视野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观”,他在做好教务管理工作的同时,开始越来越多地参与植物病毒学方面的研究工作,也有了更多深入田间地头、接触农业生产的机会。2007年暑假,应烟台大樱桃协会的邀请,黄金光随学校顾耘教授赴烟台进行生产调研。
正是这次调研,对黄金光的“职业生涯”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
黄金光说,烟台大樱桃协会邀请他们去,主要是为了帮忙解决一种长期严重困扰樱桃生产的病害,现场调研中,大家深知这是一种病毒产生的病害,却始终找不到最佳的解决办法。樱桃种植户那迫切的眼神,那近乎哀求的语调深深触动了黄金光,而这种感觉是他在11年的管理岗位上从来没有感受过的。从烟台回到学校后,曾把教务管理视为“终身职业”的黄金光彻底“动摇”了,那时的他有了一个全新的追求“能为农民解决一点现实难题,能为农业生产做点事情”。
一时间,新的梦想让身处教务科科长位置上的黄金光“辗转难眠”。
2008年,学校一项新政策的出台,有如催化剂一般,让黄金光内心深处那颗寻求人生和事业新突破的种子感受到春天,开始生根发芽。
为促进学校不同岗位人员轮岗锻炼,进一步提高学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2008年9月,学校出台了“管理干部转岗进修实施办法”,鼓励具备从事教学科研能力的干部转岗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根据这一政策,从管理岗位上转岗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干部,可以脱产外出进修学习一年。
“在时任教务处处长的杨同毅副校长支持下,在家人的理解下,我很快就做出了转岗的最终决定”,黄金光说,尽管他深知离开一个熟悉的岗位从头再来会迎来很多难以预料的困难。
2008年9月,35岁的黄金光迈出了“转身的第一步”,前往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病理系转岗学习。
痛并快乐着
在踏进中国农业大学校门的那一刻,黄金光没有想到,他就此开启的是长达5年多的艰苦奋斗之路。
能进入中国农业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进修学习,黄金光深知这次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入学后,他迅速进入紧张学习的状态。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外“充电”,不断丰富专业知识;通过实验、实践,不断提高教学与科研技能。在教务管理岗位上形成的良好工作习惯也带入了他的学习中,几乎每天早晨他都是第一个进入实验室的人,晚上又是最后一个离开。学校对进修人员的要求是进修2门课程并进行一项学术研究,他在一年间竟选修了22学分的课程,累计参加学术报告30余场次。
一年的刻苦努力和突出成绩,让黄金光赢得了我国著名植物病理学专家彭友良教授的充分肯定,他发自内心地希望黄金光能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在学术道路上继续前行。
黄金光又一次面临重大抉择。
能在彭友良教授指导下,继续学习深造,是他发自内心渴望与期待的,但是他要承受的压力也是空前的,当时,黄金光的一对儿女才四岁。
又一次走到了十字路口,黄金光又一次获得了学校和家庭的全力支持。
2009年,黄金光以学科第一名的成绩被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病理系录取为博士研究生。“做的不好,不能按期毕业,既对不起家庭,也无法向学校交代……”用黄金光的话说,这样的压力伴随着他整个博士研究阶段。
压力下,他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研究工作中。5年来,他每天的工作时间都保证在12个小时以上。压力是动力也是支撑力。2010年,当同宿舍的师弟在入学一年即做出了退学的决定时,黄金光的内心没有受到一点的影响,“半途而废对不起太多人”,这是他劝解师弟时说的,也是他时常对自己说的话。
随着学习、研究的不断深入,黄金光的心态也慢慢发生了变化。他心里想的不再仅仅是“毕业”,而是“要趁着年轻,尽可能的多做点事,能用所学做出一些解民生之多艰的事”。
在选择博士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时,彭友良教授给黄金光安排了一个难度极大、创新性极强的研究课题——稻瘟菌转录调控因子Pcg2和MoSub1的晶体结构研究。“这是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选择这一课题,意味着极大的风险”,黄金光说,这是他人生最为纠结的一次抉择,他希望按期毕业回到学校,更希望面对新挑战获得新突破。
思虑再三,他最终决定背水一战,勇敢接受了这个无论对他还是对彭友良教授都具有极大挑战性的研究课题。
放着平坦的大路不走,去走布满荆棘的羊肠小路,困难可想而知。在彭友良教授的指导和支持下,黄金光从实验室建设、寻求合作帮助以及自身充电学习等点点滴滴做起,大量查阅外文文献,频繁转战于中国农业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及微生物所、上海同步辐射中心等多个实验中心,经过三年的努力,他与实验室同仁们一起,终于成功搭建了一个蛋白质研究平台,构建了蛋白质研究方法体系,解析了6个蛋白质及其复合物的蛋白晶体结构,他们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都处于领先水平。
黄金光在这段“冒险之旅”中的出色表现,让他成为彭友良教授近十多年来第一个三年按期毕业的博士研究生。取得了博士学位后,彭友良教授又执意挽留他继续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于是,他又开始了一项新的研究,就是利用结构生物学研究手段解析稻瘟病菌致病蛋白晶体结构,为药物靶标的设计奠定结构基础。目前,这一研究工作也取得了阶段性结果,得到了一个药物靶标的蛋白晶体,后续试验仍在开展中。
漫长而短暂的5年多时间里,黄金光一次又一次地纠结与抉择,对于每一次的选择,他说从没有后悔过,“选择了,就要负责任”。五年多来,每每艰难的时刻,他都告诉自己要“坚持,坚持,再坚持”。回望迈过的一道道坎,爬过的一个个坡,黄金光总结为“痛并快乐着”,他说,艰苦是异常的,喜悦也是不可替代的。
拼出来的精彩
人生并不只有一条路,只要愿意,选择适合你的另一条路,你完全可以到达同样美丽,甚至更加美丽的境地。
5年前,黄金光正是在这样的激励下,执着前行。
再过不久,黄金光就将博士后出站正式回校了。5年前,离开学校时,他的孩子只有四岁,如今儿子、女儿都已上到了小学三年级。黄金光说,再多的言语也表达不尽对妻子儿女,对家庭的亏欠,唯一的安慰就是这5年多的时间,他没有虚度。
5年来,黄金光系统地开展了稻瘟病菌致病性突变体筛选、致病基因克隆以及致病基因功能等方面的研究。他以第一作者完成的文章《Structure features of single strand DNA (ssDNA) binding protein MoSub1 from Magnaporthe oryzae》在结构生物学领域权威期刊《Acta Cryst. D 》发表,影响因子达到12.6,一篇论文正在修复中,即将被该杂志刊用,另有2-3篇文章拟发表。此外,他参与的一篇高水平论文(排名第三位)正在修改,有望在不久被世界权威期刊《science》发表。他的博士论文《稻瘟菌转录调控因子Pcg2和MoSub1的晶体结构研究》被评为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2012年优秀博士论文,并被中国农业大学提名参评2013年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他先后主持国家科技部、全国博士后基金等4项课题,参与国家973、自然基金等5项课题。他还分别荣获“中国农业大学优秀科研成就奖”、“2012年中国农业大学优秀毕业生”、“2012年北京市优秀毕业生”、“2013年中国农业大学优秀博士后”多项荣誉称号。
“他不是最聪明的,但是勤奋的,是有追求的……”这是李宝笃校长对黄金光的评价。5年来,黄金光正是凭着果敢坚毅的精气神,靠着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毅力,闯出一条全新的转身之路,并让这条路变得愈来愈清晰,愈来愈宽阔。
“目前,我已初步明确了回校后开展工作的研究方向及合作的科研团队,我相信,我们的团队一定会群策群力,开拓创新,为学科及学校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
“转身”后的黄金光,再启程,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