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人物  > 师者风范

赵延明:“农民一乐,咱也就乐了”

时间:2010-10-24 来源:宣传部

“农民一乐,咱也就乐了”

——记玉米育种专家、共产党员赵延明副教授

2010年4月28日,由我校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赵延明副教授选育的玉米新品种“青农105”以1000万的价格向企业转让了经营许可权。消息一出,顿时成为媒体报道、人们谈论的焦点话题。

在人们的一片赞赏与惊叹声中,赵延明却很平静,“关键要看它是不是农民需要的优良品种,需要就是无价之宝,不需要,就没有价值,这还有待于农民在现实生产中去裁决。”他在意的不是这个新品种的转让价格多少,而是它对农民的价值有多大。

赵延明经常说,对一个育种工作者而言,成功不在于获得多少奖杯,而在于能否获得百姓的口碑,能育出被老百姓认可、受老百姓欢迎的种子,这才是最大的成功。

这是有着近20年党龄的赵延明的心里话,也是他从事育种工作的信条。

一心培育让农民放心的种子

自1993年从事这项工作以来,赵延明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多培育能让老百姓多打粮食的玉米新品种,努力让农民获得更大的实惠,成了他不懈的追求。

为了这一追求,他在被一致认为育种领域中最苦的“玉米育种”的道路上一走就是18年。

玉米育种耗时长,按正常的生长周期计算的话,最顺利的育种也需要十三四个生长季。为了早出、多出新品种,这些年来,赵延明一到十月就像候鸟一样飞到海南加代育种,直到第二年三月才回来。粗略算来,他在海南度过了十几个寒假,过了五六个农历年。

在海南的日子,他对他的玉米地“寸步不离”。这是因为他特别怕不打招呼就来突袭的台风。“海南常常刮台风,台风一刮,小苗就遭殃了。有一年十一月,突然来一场台风,刮大风、下大雨,小苗几乎都从根部折断了。” 遇到这种情况,他只能加班加点重头再来。

让赵老师呆在地里不敢出来的还有一个原因——水牛。要是看护不好,晚上一旦水牛进入地里,玉米就全军覆没了。“幼苗的话还可以马上补种。有一回被水牛吃掉的就是刚授完粉的植株,太心疼了。”因此,为了保护玉米,他常常是吃在地里,睡在地里,就连半夜还要经常起来提个小灯巡回看护。

让人无法想象的是,赵延明,这个几乎天天埋在玉米地里育种的人,竟然是个花粉过敏症患者。每年授粉的时候,就是赵老师开始花粉过敏的时候。汗水湿透衣服,玉米叶子擦伤皮肤,一感觉到痒,伸手一抓,花粉就沾到皮肤上了。尽管每天工作结束之后都要冲洗,但别人的皮肤都好好的没事,他就开始起一片片的红斑。

但这却从来没有阻碍他对玉米育种上事业的激情。他认为,作为一个育种人,每时每刻都应在思考育种的问题,一年到头天天搞育种,天天想育种,没事就要琢磨怎么才能育出一个好品种。

正是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这些年来,他主持或参与选育出并经省级以上审定的玉米新杂交种就达10余个。他主持选育的高产和高抗玉米粗缩病新品种“青农105”更是广受各界的好评。

为了农民的汗水不白流

“青农105”对赵延明而言,算得上是“十年磨一剑”。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玉米粗缩病在我国华北、西北和东北的部分地区发生,之后危害逐年加重,局部地区爆发成灾,甚至出现绝产,严重威胁我国玉米生产安全。

看到许多农民辛辛苦苦到头来却颗粒无收,赵延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暗暗发誓,一定要育出抗病的玉米新品种,不再让农民的汗水白流。

就在他紧张地投入到“青农105”培育中的时候,2007年,山东省近80万亩玉米又因粗缩病绝产,380万亩严重受害,造成全省玉米减产1.7亿公斤,直接经济损失达2.4亿元。2008年,山东省又遭受历史罕见的玉米粗缩病,全省发生面积达1110多万亩。一年甚于一年的灾情,更进一步增强了他的紧迫感。

为了培育出能够高抗粗缩病的品种,赵延明的实验一直有意选在粗缩病高发的时期播种,这个固执的老党员,跟这种“玉米侏儒症”硬抗上了。

终于,在历经近10年的不懈努力下,集高产、优质、高抗病性于一身的春播玉米新品种“青农105”培育成功了。它不仅能有效解决长期困扰我国玉米生产的难题——粗缩病,还能大幅提高玉米的产量。“青农105”玉米杂交种春播生育期为120天,成株株高为260厘米。果穗长筒型,籽粒马齿型,穗长21~23厘米,穗粗4.9~5.1厘米,行数16行,出籽率高达89%,容重775克/升,品质上等。根据在山东省进行的区域实验显示,“青农105”单产平均在650~700公斤左右,大面积高产可达800~850公斤,在理想的肥水和管理水平下,亩产能达1000公斤以上。

以1000万获得“青农105”生产经营权的青岛义和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少君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老百姓对优良种子经营权的渴望非常迫切,一个好的新品种能造就和壮大一个种子企业,更能够致富一方百姓、兴盛一个产业。他认为,“这个品种5年内年销量便可达到500万公斤,每年能够为农民稳定增产粮食1亿公斤以上。”

责任没有期限

在成功培育出“青农105”之后,赵延明并没有放松前进的步伐。他说,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要让老百姓从中获得实惠。“青农105”只有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开来,才能真正让农民受益。为此,他积极配合义和种业有限公司在全国各地推广新品种,为各地的农民进行技术指导。目前,在山东、河南、河北、江苏都进行了大面积的示范推广,推广效果非常好,据统计,“青农105”的粗缩病田间平均发病率仅为1.5%,农民高兴地说,“青农105”真是玉米癌症的克星呀!

“青农105”推广示范的同时,赵延明又把目光转移到当前玉米生产上的又一顽疾——玉米青枯病上。玉米青枯病又称玉米茎基腐病或茎腐病,是世界性的玉米病害,近年来在我国四川、山东、山西、陕西、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玉米主产地均有发生,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在农民将来需要抗青枯病玉米品种的时候,我希望能为他们做点什么”,赵延明坚定地说。

玉米单倍体育种技术体系的研究也是他未来的重要研究内容,这项技术能够克服常规育种方法的缺点,但目前却还没有得到广泛的有效应用。

“对搞育种的人来说,能尽早出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开来、农民种后高产,自己到地里一看,‘这个品种是我育的’。农民一乐,咱也就乐了。”赵延明说,“即便是默默无闻地奉献了一辈子,也没能拿出知名的种子,这也是值得的。因为这些日常性的工作,为整个育种业奠定了基础,为育种工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责任是没有期限的,荣誉也不是属于个人的,为农民谋福利,一定要有持续的力量。”现在,在学校的支持下,赵延明正在酝酿他的研究梯队建设。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研究成果不可能一劳永逸,他希望在他的带动下能有更多的年轻人投入到这项工作中来,持续不断地为农民研究出更多更优的玉米新品种。

作者:刘晓华 周维维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