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人物  > 师者风范

王晶珊:热爱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者

时间:2014-03-03 来源:生命科学学院

教室里是她孜孜不倦、教书育人的身影;实验室里是她刻苦钻研、不断探索的身影;试验田里是她不畏艰辛、只为科学的身影……她就是生命科学学院王晶珊教授。

学成归来,用无私奉献回馈祖国

王晶珊教授1982年毕业于我校,随后相继在山东省花生研究所和莱阳农学院工作了10个年头。深感知识不足的她在努力获得日本文部省奖学金后,毅然东渡日本,开始了在日本鹿儿岛大学为期6年的求学生涯。1998年,王教授获农学博士学位,回校任教。

“当初去日本,无非是为了进一步深造后,个人事业获得进一步的发展,”王晶珊教授谈道,“到了日本后,正应了许多归国人员说的那句话,真是‘不出国体会不到爱国的滋味’。”

在日本求学时,她始终想的就是早点回国,那时候只要一听到中国国歌,眼泪就会情不自禁地流下来。那时,对于个人日后事业的发展,在财富利益、名誉地位等个人方面的追求在不自觉中变得很淡。王晶珊教授说,虽然留学多年,但她从没想过在日本长期生活下去。毕竟那不是自己的家,即使在那里发展得再好,也是在为别人工作。而回国之后,无论基础如何差,不管环境、条件怎样不如国外,但是在为自己国家工作,心里是踏实的。“毕竟家的感觉只有在祖国才能感受到。”2003年,中央组织部、人事部、宣传部、教育部、统战部、科学技术部六部委在人民大会堂表彰留学归国人员,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了与会代表。王晶珊教授是山东省仅有的6位获得“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的人员之一,还是全省唯一一位来自高校的教师代表。

回国之后,有人曾问她是否曾经后悔没有留在日本继续进行科研攻关,王晶珊教授笑着说,“别看日本试验环境、条件或资金都比国内要好,但假如真留在日本,说不定还做不出今天的成绩。”

文人墨客们常常说:“只有在生孕、养育自己的土地上,才会有创作的灵感。”王教授对此深有感触。她觉得做科研也一样,没有归属感,在心无所依的情况下,怎么可能那么容易做出成果呢?

为人师表,做到真正的教书育人

王晶珊教授喜欢自己的教师职业。她认为老师更多是引导学生。“对待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不仅要传授给他们知识,还要教育他们怎样为人。”

王晶珊教授近年来先后承担“普通遗传学”、“细胞工程”、“植物组织培养”、“高级遗传育种”和“生物技术”等研究生和本科生课程的教学任务。她从2000年开始招收研究生,目前已培养硕士研究生25人。

王教授很喜欢笑,一笑起来有一种温暖的感觉。她在课堂上的亲和力让很多家在外省的同学都能感受到温暖。“我很喜欢上王老师的课,不光是课本的内容,还有就是我看到她就感到很亲切,就不会想家了。”一位家在福建的学生说。

作为学院遗传教研室主任,她对遗传学系列课程建设及教学研究、教学改革等工作都非常认真。近年来,由她主持完成的山东省教育厅“遗传学课程教学改革”课题,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三等奖;她还主编了《细胞工程实验教程》教材,另外还参编教材2部。目前,王教授还在主持山东省遗传学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2009年荣获山东省教学名师荣誉称号。

汗水浇过的庄稼才能结出丰硕果实

身着实验服,在超净工作台上一丝不苟地重复做着常人看来枯燥无味的实验。这就是身边的同事和学生们经常见到的王晶珊教授。对于科研工作,她从没感到过枯燥和无聊,有的只是一颗孜孜不倦的探索之心。

由于主要研究作物生物技术与遗传育种,除了在实验室做实验外,王晶珊教授还要经常去田间地头,这些辛苦,她从无怨言。她干起农活儿来的劲头,就连在她试验田里帮工的农民工都感到不可思议:“人家可是大学教授,怎么可能在地里受这罪!”慢慢地,这些临时工逐渐相信她真的能吃得了苦,而且一点儿教授架子都没有,待人特别随和。

多年来,在试验田里工作,她经常在地头上和农民朋友一起吃饭、聊天。一个大学教授,不能让别人来做这些辛苦活儿吗?听到这样的问题,她自己开玩笑说:“用自己的汗水浇过的庄稼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呢!”

正是凭借这种对科研孜孜不倦的精神,王晶珊教授先后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及其他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10篇被SCI收录,参编专著2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1项,山东省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同时,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1项,其中6项已获授权……

这些成绩,在王晶珊教授眼中,只是对自己以往付出的一种认可。身为科研人员,她一直认为如果只在乎外在的荣誉,就会丧失对科研本身的热爱。“我是学农学的,我的奋斗目标是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生物技术方法,为农业发展尽一份力量。”。

作者:特约记者 张行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