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人,他用心灵与你交流,让你感到一种灵魂的通透;有这样一个人,他用经验送你忠告,让你感受一份思想的升华;有这样一个人,他用智慧给你指导,让你得到一段人生的领悟。一个将学生装在心里,同时又被学生记在心里的人——化学与药学院王进平教授。
育人:学生成功是最大的心愿
2004年7月,王进平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博士毕业,怀着对未来无限的憧憬和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加入了我校。“学校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漂亮而不张扬,我本朴实,也就深深地喜欢上了她。”他这样回忆说。
当时还相对简陋的条件并没有影响到这个年轻人的工作热情。为了备好课,他经常在办公室加班到深夜,以至于很多学生说,“不看到王老师晚上办公室里亮着的灯,就好像缺了点什么”。
在备课时,王进平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搜集筛选教学材料。他的课件总能在第一时间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好的课件既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也要能引发思想的火花。”王进平认为,“课件不仅仅是一个提纲,更是吸引学生的重要方法。”为了使课件内容和时事动态相结合,他总是将搜集的最新学科动态等,在第一时间添加进去,这让他的课件总是新颖和丰富。
除了内容的充实,他还十分注重在形式上翻新花样。一有时间,他就在网上搜集图片和相关新闻,电脑里装着各种各样的素材,以及精美的模版、有趣的图片。即便是对教学日渐熟练的现在,他每次课前仍然会更新案例,修改讲义和课件。
由于所教课程专业性很强,王进平教授会运用各种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想方设法让学生在欢乐中充实智慧背囊。
“感觉上王老师的课时间过得好快啊!”“老师上课时语言诙谐幽默,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教授知识,我们都很喜欢。”学生们这样评价王进平教授的课。但这并不能说明所有同学都“买他的账”,其中一位同学给的意见就使王进平教授至今难忘。
有次课堂上的气氛有些沉闷,为了调动起同学们的情绪,王进平故意把水分子H2O读成“H two O”,这位学生提意见说:“老师课堂上是不是应该要严谨些呢,水就是水,怎么能是‘H two O’呢?”“感谢这位学生的意见,不管是不是问题,但它确实使我注意了‘度’的把握。”
站在讲台上,他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而且是在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一个眼神、一抹微笑、一次皱眉、一阵迟疑……学生在课堂上的种种细微表情和神态,都成为他捕捉学生心理、把握他们学习状态的“线索”,调剂课堂气氛。
“听王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享受精品课程,也享受老师的人格魅力。”也许,学生的评价最能说明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王进平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还特别注重引导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就像风筝需要线来牵引一样,学生也需要适当引导,才能更好地踏入社会。”他也努力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学生提出的关于择业、选专业、毕业论文等各个方面的问题他都一一回复,对于学生对课程提出的建议,他更是用心考虑并不断改进。他笑言:“我很喜欢和学生们在一起,与他们交流能让我体验到年轻的快乐。”很多学生走出校门后,仍与他保持着密切联系。
为了更好地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努力做到因材施教,王进平教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在对前期教学改革内容进行归纳时,一个暑假就整理撰写了三篇教学论文。
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开初带实验课时,王进平教授每次都会提前去做预试验。这虽然增加了实验员的工作量,但是实验员们也非常理解和配合。直到现在,有的实验员提起王进平教授做预试验这件事,还情不自禁夸他认真、严谨。但对于王进平教授来讲,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上好一堂课。
王进平教授认为,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是为了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具有一定的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科研与实验教学相结合,会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这些能力。“在实验教学改革中,一是申请省和学校的实验教学改革课题,将科研内容引入到实验教学中;另一种方式就是欢迎一部分喜欢科研、愿意提高自己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本科生从大二下学期进入到科研项目中,独立承担一部分内容。” 王进平教授说。
提到他教的本科生,王进平教授充满了欣喜和怜爱:“我们的好多本科生对实验的兴趣很浓,暑假里很多人冒着酷暑留校做实验,白天吃不好饭,晚上睡不好觉啊!”
深造:责任是最大的动力
2007年7月教学评估刚刚结束,为了更好地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提高教学质量,王进平教授赴世界著名学府日本早稻田大学,师从日本电化学会长逢坂哲弥先生进行博士后研究,后于2009年2月回校继续工作。当时,早稻田大学浓郁的科研和学习氛围给了王进平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使他更加珍惜在向国外著名大学知名教授课题组学习的机会。
起初,王进平教授参加了NEDO项目,后期参加ASMeW项目,并被聘为客员准教授。王进平发现,逢坂研究室做科研选题的时候,非常强调应用性,同时也重视合作和交流,与国际上著名的教授和学者以及企业有着广泛的合作。王进平也有幸参与其中。在逢坂教授的支持下,王进平参加了在夏威夷举行的国际电化学会并作了学术报告,在学术上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2011年3月,王进平被学校聘为教授后,仍然觉得自己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开阔更大的视野。于是,2012年9月,他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克莱姆森大学从事碳量子点的制备及应用研究,与碳量子点的发明者、国际著名纳米科学家Ya-Ping Sun教授合作共事。Sun教授创新的思维和看问题独特的角度给了王进平教授很大的启示,他也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利用一切机会学习和实验,有时虽然已经半夜了,但有了新想法,他也会再跑到学校实验室去做实验。经过不懈的努力,半年时间发表了两篇SCI文章。
科研:坚持是最好的办法
2005年9月,王进平教授被学院任命为化学实验室主任,而此时他博士毕业才仅仅一年。王进平现在回想起来说:“那时我还不熟悉高校的教育规律,而更大的责任是迎接本科教学评估”。对于化学教育来讲,重中之重就在于实验室。实验室工作责任重大。那时化学实验室刚刚搬到化学楼,一切刚刚开始,实验室的规划、规章制度的制定、人员的安排、各种事情需要梳理清晰,那时的王进平基本没有周末。
在没有实验条件和学生的情况下,王进平教授选择了小分子的理论计算作为研究方向,从2004年7月入校到2007年5月教学评估结束的三年期间,在忙于教学和评估之余,王进平教授仍然以第一作者发表了3篇SCI文章。
2009年2月从日本回到学校后,王进平教授确立自己的科研方向:就是进行与生物、农业结合的应用化学研究。有了目标就有了动力,学校放寒假时,暖气已经停止供暖,他仍在冰冷的实验室里,不停地搓手跺脚,查阅文献,寻找新想法,查找新思路。夜晚躺在床上,脑海里突然蹦出一个新想法,心潮澎湃,躺下又起,起了又躺,难以入睡。通过不懈努力,不断地查阅文献,做试验,完善申请书,成功申请了三个省部级项目。
在科研方向的选择上,王进平教授一直希望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把化学与农业、生物相结合,走有农业大学特色的化学科研之路。基于这种理念,在学校生命科学学院宋爱荣老师的帮助下,他确立了稀土多糖配合物的相关研究,并申请了《真菌多糖稀土配合物的合成及抗肿瘤研究》的项目。
王进平教授目前主持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启动基金1项,主持和参与山东省科技厅项目3项。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做博士后期间,承担了日本文部省“战略的研究拠点的育成先端科学与健康医疗融合研究拠点的形成”中“高灵敏度生物传感器在医疗诊断中应用”项目;主持和参与校级课题2项;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40余篇,EI收录1篇,获日本发明专利1项和国家发明专利1项。
谈到自己的科研之路,王进平教授认为,是兴趣和责任使然。“从事专业研究一定要有兴趣,如果没有兴趣很难在本领域取得创新性研究成果。”王进平教授也表示:“从事自然科学研究本身也是一名教师的本职工作,研究、带学生就是我每天应该干的工作”。正是兴趣的原动力加上工作的需要,才使王进平教授迎难而上,带领他的学生锲而不舍攻克了一个个科学上的难关,既实现了个人价值,又创造了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