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青岛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教师张晓轩,从事动物肠道微生物与疾病防控相关科研工作,教授《兽医寄生虫病学》《兽医寄生虫学实验》《论文写作指导与学术规范》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在这里分享我踏入兽医行业的育人经验。
2011—2017年,我先后在读本科硕士博士期间遇到了诸多人生导师,正是他们的鼓励与无私帮助,引导我走进并深耕兽医教育行业。2017年,我正式踏上讲台,至今已教书育人8载。每次看到学生们青涩的面庞,我总会想起自己的青葱岁月——那份青春活力之外,还有对未来的迷茫与憧憬。也正因这份共鸣,我更懂如何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在我看来,大学本科是人生的基石,研究生阶段则是人生的分水岭。我的实验室研究生大多是来自普通院校的调剂生,他们曾憧憬着985、211、“双一流”高校的求学路,却因考研失利、匆忙调剂,带着心理落差与自我怀疑走进实验室。但我始终坚信,一次考试绝不能定义一个人的全部潜力,因此,我格外注重对学生的心理疏导与信心重建,通过一对一交流摸清他们的人生规划,引导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索研究。
考虑到兽医行业对生物信息学人才的迫切需求,绝大多数实验室都缺少这类专业力量,掌握这门技术能让学生在深造路上少走弯路,成为各大高校青睐的博士生候选人,我便让所有进入实验室的研究生优先接触这门交叉学科。在科研训练中,我坚持因材施教,鼓励学生从小课题入手,逐步建立学术自信;对于不适合学习生物信息学的学生,我会引导他们多做项目设计,以便培养敏锐的科研思路,并提升SCI文章写作的技能。三年研究生生涯中,我会根据每个人的能力规划各自任务的时间节点,并不断督促,经过三年的连续强化训练,学生们的执行力大幅提升,毕业时都收获满满。八年来,我指导的学生共计毕业34人,其中18人考取名校博士。
只要给予正确引导与充分支持,每个学生都能突破自我,实现学术上的飞跃。记得杨梦婷同学在发表第一篇SCI论文后,在团队群里由衷感谢:“感谢各位老师的指导与帮助,感谢师兄师姐师弟师妹和小伙伴的支持和鼓励,希望未来大家科研顺顺利利,课题组越来越好!”看着她从初入实验室时的懵懂,到能独立完成研究并发表高水平论文,我由衷为她感到骄傲。
他们中的许多人,在进入实验室之初,或许还带着迷茫和不确定,但通过三年的系统训练和个性化指导,不仅掌握了扎实的专业技能,更在学术研究中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和兴趣。这些考取名校博士的学生,不仅是我育人工作的骄傲,更是对我教育理念和实践的最好验证。
我深知,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启迪与潜能的激发。8年来,我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关注他们的成长需求,努力为他们搭建展示自我、实现梦想的舞台。未来,我仍会坚守这份教育初心,继续做学生科研路上的“领路人”、成长路上的“贴心人”,用自己的专业与热忱,陪伴他们在求学与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稳、行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