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中的解剖刀,不仅是探索生命的工具,更是扛起责任的标尺。”这是我在教授解剖学时,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
我是青岛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的教师蒋南,深耕解剖学教学与研究多年。今天,我想分享自己在教学路上,如何让冰冷的解剖课变得有温度,陪伴学生从畏惧到热爱、从懵懂到担当的育人故事。
在动物医学的教学舞台上,解剖学常常被学生视为一门冰冷而艰深的课程。然而,在我眼中,解剖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场与生命的对话。我始终相信,教育如生命体,需以坚毅的初心为骨、仁爱之心为血、创新精神为神经,方能生生不息。
还记得每学期第一堂课,我问学生:“你们对解剖的印象是什么?”多数人回答:“害怕。”于是,我从3D模型入手,逐步过渡到实物标本,通过小组互助缓解紧张。一位学生在实验记录中写道:“老师让冰冷的解剖台变成了有温度的课堂。”课程结束时,我再问同样的问题,学生们笑了:“原来解剖这么有意思!每一块骨骼、每一组器官,都藏着生命进化的智慧,现在看到标本,想的不是‘害怕’,而是‘它在生命活动中承担着什么作用’!”从畏惧到热爱,正是教育最动人的蜕变。
在讲解动物肌肉时,我从不局限于形态。我会讲述我国如何突破畜禽种源“卡脖子”难题,也会分享基层兽医如何用扎实的解剖知识解决养殖困境。我常对学生说:“你们手中的解剖刀,连着养殖场的生计,也关系着餐桌上的安全。”我希望他们明白,学解剖,不仅是学技术,更是学担当。
教学亦需与时俱进。我和团队构建了“虚拟解剖+实体操作”的双轨模式,通过数字技术让抽象结构“活”起来。例如,反刍动物消化系统的虚拟仿真训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准确率显著提升。不少学生反馈,虚拟训练能让他们提前熟悉复杂结构、规避操作失误,实操时更有信心和底气。近年来,我所在教学团队开发了虚拟资源库,建设了国家级和省级一流课程,发表了多篇教研论文。2025年,我个人和团队在山东省第十二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和2025年度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双双荣获省级二等奖。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学得更深、走得更远。
教育的本质,是生命影响生命。我愿继续以“解剖思维”深耕讲台,让知识有深度,课堂有温度,与学生共同成长,为培养有情怀、有本领的动医人才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