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至25日,沂蒙老区的田间地头、生产车间里多了群忙碌的年轻身影——青岛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红炉薪传,‘饼’承食安”实践服务团的师生们,带着专业知识与科研成果,为这片红色土地的产业振兴注入属于“食”代青年的青春动能。团队成员们脚踩泥土、深入一线,不仅走进当地食品加工企业查看生产流程,还在田间地头与农户细致交流,精准捕捉老区在食品产业转型升级中遇到的技术瓶颈,以及村民们对食品安全知识的迫切需求。
聚焦特色“饼”业,科技赋能传统技艺
实践首日,团队赴蒙阴县常路镇开展产业调研。在常路镇煎饼产业园,成员在园区负责人秦昌伟指导下参与煎饼模拟制作与品鉴,深入考察特色煎饼从传统手艺向“庭院经济”规模化生产的转型路径。
在以煎饼为特色支柱产业的大张台村,团队详细了解了村内配套实施煎饼加工器具的技术改造、食品加工作坊标准的落地落实和煎饼品牌形象的集中塑造。实践团通过问卷和采访了解到,制约当地煎饼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工业化程度低、工人老龄化及销售渠道局限等难题,针对该难题,成员们与学院老师进行沟通,通过线上形式与农户进行点对点交流。
实践团来到蒙阴常路大嫂煎饼店,临沂市人大代表徐海霞详细讲解了自己如何让沂蒙煎饼从传统食品成为群众“致富花”的艰辛历程,期间,徐海霞还指导团队成员亲手制作煎饼花,众人亲身感受这一日常食物变身工艺品的独特魅力,以及当地创新赋能传统食品产业升级的特色形式。
深耕基层服务,筑牢食品安全防线
团队在兰山区汪沟镇闵家寨村开展专题活动,通过“PPT展示+视频观看+互动问答”等形式,面向村民普及夏季食物中毒防控要点及杂粮煎饼食用的科学知识,有效提升基层食品安全意识。
团队成员赴机关职工子女托管班开展“夏日安全知识”主题宣讲,通过趣味互动强化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团队成员组织开展了“我与煎饼的故事”活动,向学生们分发了印有煎饼科普知识的扇子和可供孩子们绘画的小风车。
团队成员还深入社区和学校,分工合作,依据自身的食品安全专业特长和学科知识技能,采用科普宣讲和问卷调查的形式,通过生动的案例和详实的数据,向当地居民传达科学营养饮食理念,倡导大家均衡膳食,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聚焦产业链条,探索三产融合路径
近年来,汪沟镇传统食品企业坚持项目强镇、产业兴镇的目标,探索出“公司+支部领办合作社+农户电商直播”的专业化经营模式,将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引入食品生产各环节中。实践团成员参观了山东北粮农业、临沂天润达生物科技、华兴食品三家公司,深入调研学习汪沟镇食品企业的新技术、新发展、新成效,寻找食品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问题。
实践团成员在省派驻村第一书记王利平和李永青的带领下,详细了解“王小饼”煎饼品牌的发展历程,该品牌与学院师生团队展开深度合作,在坚守煎饼原有特色的基础上,成功攻克产品不好吸收、能量偏高的共性难题,为传统煎饼升级开辟新路径。实践团成员就企业当下的研发战略与创意、传统煎饼产业升级面临的问题、未来企业发展升级的战略部署三个方面与各企业负责人交流探讨,提出了多项具有创新性和可行性的想法。成员们感悟颇深,真切意识到传统煎饼产业想要打出名气,要先统一品牌,统一品牌的前提是统一标准,要靠科技提升效益,用标准化、创新性提高市场竞争力,这样能加快农民的增收步伐,推动乡村振兴。
夯实产业根基,深入农田考察调研
在省派驻村第一书记王利平指导下,实践团成员参观了汪沟镇“田秀才”合作社,团队与黄瓜种植大户深入交流,解析“种植户+合作社”集约化模式对煎饼原料供应链的启示。
团队还考察双山前村火龙果基地的采摘园模式、蓝雪皇后蓝莓基地的先进种植技术以及颜家埝村千藤有机农场的有机生产体系,并分发调研问卷。团队了解到部分果品为“王小饼”煎饼的制作提供了原材料,为煎饼产业探索“特色水果深加工”“有机原料供给”等融合升级路径提供了现实参照。
赓续红色血脉,践行青春使命担当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实践期间,同学们开展了“致敬抗战老兵 传承红色基因”主题实践活动。同学们到汪沟镇张虎峪村拜访95岁抗战老兵王现爷爷,聆听革命故事,感受革命先辈的坚定信念与爱国情怀,通过一次沉浸式思政教育实践,让“抗战精神”从书本走进现实。
团队还在小杏花村驻村书记朱园柳带领下,学习该村以党支部领办“共富工坊”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经验,并运用专业知识开展两场助农直播,推广乡村手工艺品及“王小饼益生元煎饼”,以实际行动助力农产品上行。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今年是食品学院大学生连续第三年奔赴沂蒙革命老区,扎根基层沃土,践行初心使命。“食”代青年于广袤乡野间躬身实践,以青春之力赋能乡村振兴,用笃行实干诠释初心使命,更以昂扬之姿向时代与人民递交赤诚答卷。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将持续引导更多学子投身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宏伟实践,让智慧在田野绽放光华,让汗水为热土浇灌希望,共同谱写乡村振兴的璀璨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