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人才培养

在沃野丨农学院 “金银筑梦” 实践服务团:实地调研解难题 青春聚力促振兴

时间:2025-07-30 来源:农学院

为全面落实教育部关于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部署,推动金银花产业振兴,7月21日至7月24日,青岛农业大学农学院“金银筑梦”实践服务团以“科技赋能产业、红色引领振兴”为主线,深入平邑县郑城镇、流峪镇的核心产区,以实地调研、座谈交流、技术对接等方式,全方位探寻金银花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升级路径,用专业智慧为金银花产业注入青春动能。

  躬行沃野:摸清产业链痛点堵点

实践团深入四合村金银花种植专业合作社、绿清源农场、五龙湖金银花种植专业合作社等10余个合作社,郑成镇桃峪村、四合村和流峪镇苗泉村、邵家村等10余个村庄种植户家中,详细了解金银花在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销售方式等环节的实际情况。

在五龙湖金银花种植专业合作社,实践团重点调研了金银花产业的规模化种植与市场挑战。负责人赵连财展示了“合作社+农户”模式从枝头鲜蕾到花市及电商平台的稳定销售网络,使实践团对特色农产品从规模化种植到市场化运作的全链条发展有了深刻的认知与思考。

在郑成镇四合村,种植户蒋广东表示,“如果金银花能够实现机械化采摘,那么金银花就可以扩大面积种植,减少人工成本”,病虫害防治难、采摘成本高等农户提出的痛点,团队成员一一记录,并将合作社的种植经验分享给散户,推动“合作社带散户”模式深化,助力小农户融入大市场。

科技赋能:点燃绿色种植新引擎

实践团深入平邑县流峪镇九间棚金银花生态种植示范基地和平邑县金炜中药材种植合作社,探索科技赋能绿色种植的实践路径。

在九间棚金银花生态种植流峪示范基地,团队成员实地调研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创新发展模式,重点了解了“北花一号”良种种植和“六不用”技术的应用,该模式不仅提升了金银花品质,还实现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双赢。团队成员深受启发,深入了解了生态农业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实现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

在平邑县金炜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实践团深入种植基地与深加工车间,实地察看了规模化、标准化的金银花等道地药材种植实况。合作社负责人刘金炜表示,目前合作社面临私有化转集体化推进受阻、融资渠道较窄、人力成本攀升与产品售价偏低矛盾导致利润微薄等发展痛点,希望通过产学研融合破局,推动金银花产业振兴。团队成员认真记录,为后续助力产业发展积累一手资料。调研过程中,实践团开展了金银花深加工科普宣讲,围绕种植特性、产业价值及深加工方式方法为合作社成员带来专业知识,帮助系统提升认知,赋能产业发展。

红色铸魂:汲取乡村振兴新动能

实践团一行来到八路军115师桃峪高干会议陈列馆,馆内的历史照片、珍贵文物和场景复原,生动再现了1940年八路军115师在桃峪召开高干会议的历史背景,以及罗荣桓、陈光等老一辈革命家率领部队在沂蒙山区开展抗日斗争、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光辉历程。团队成员不时驻足凝视,仔细聆听革命故事,对革命先辈们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充满敬意。

实践团专程拜访了郑城镇后水湾村94岁抗战老兵王清海,聆听他讲述革命年代的峥嵘岁月。老人虽已至鲐背之年,但回忆起往昔的战斗经历,眼中仍闪烁着光芒,声音也不自觉地洪亮起来。他缓缓说道,自己在年少时就投身革命,为了保家卫国,与战友们并肩作战。“那时候条件艰苦啊,缺衣少食,武器装备也落后,但大家都怀揣着一个信念,就是把侵略者赶出去,让老百姓过上太平日子。”老人回忆起战争时期的艰苦,感慨万千。团队成员深受触动,纷纷表示要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转化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实际行动。

电商新路:架起促农增收致富桥

为探索金银花产业与数字经济融合的新路径,实践团赴山东茗日红茶业有限公司和平邑电商产业园参观调研。

在山东茗日红茶业现代化车间内,实践团成员近距离观摩了金银花从原料筛选、杀青、揉捻到成品包装的全链条流程,并与公司总经理、“全国优秀共青团员”任洪敏进行深入交流。她分享了从返乡创业初期的迷茫,到依托本地金银花资源开启电商之路,再到通过直播带货将产品销往全国的奋斗故事,为农科学子树立了榜样。在任洪敏的现场指导下,实践团依托公司现有直播平台开展直播带货,认真学习产品特性的讲解与互动话术的设计,在真实的电商场景中锤炼技能。

在平邑电商产业园,实践团参观了特色农产品展示区,重点了解了以金银花为原料、融入健康理念开发的金银花精酿啤酒。在电商直播间,团队成员实地观摩了选品流程与直播实况,对主打生态健康的“九间棚‘六不用’”等特色产品留下深刻印象,并现场体验了电商带货流程。

此次参观调研,实践团既看到了金银花产业的发展潜力,也摸清了产业升级的堵点难点。实践团将系统梳理、深入分析在企业、合作社和农户所获取的第一手资料,聚焦金银花种植管理技术难点、产业链延伸瓶颈等问题形成调研报告,以青春之力助推平邑金银花产业提质增效,真正将论文写在齐鲁大地的沃野之上。

作者:孙璐瑶 王梦菲 编辑:薛寿鹏 姜妍 林科燕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