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挑战,就没有机遇;没有作为,就没有地位;没有实力,就没有魅力;没有眼界,就没有境界;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几年来,水产学院抓住发展的机遇,乘势而上,开阔眼界,拓展思路,不断壮大实力,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办学思路。学院本着“面向基层、面向市场、面向生产实践”的人才培养原则,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着力为社会培养能扎根在生产一线的科技人才。
“一二三四”师资队伍建设工程 着重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
水产学院建院比较晚,通过引进人才和自身培养,形成了稳定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学历层次高,素质好,发展潜力大,但是,由于教师比较年轻,教学经验较少,一些教师缺乏生产实践经验,在授课水平和技能方面,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上还存在一定差距。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学院实施了“一二三四”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即建设好一支队伍,发挥好二个作用,监控好三个环节,完善好四个制度,以此整体持续提高师资队伍的教育教学水平。
建设好一支队伍,就是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平,学院在大力做好“引进人才”与“自主培养”相结合的同时,还多渠道地做好了“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这篇文章。依托学校的地理区位优势,学院不断加强与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所、水科院黄海所等单位的横向联合,采取外聘、兼职等形式,定期邀请一些知名学者来院授课、做讲座,让年轻教师学习他们的教学方法和实践经验。学院还要求年轻教师“走出去”,到生产企业和教学基地一线,了解生产实际情况,积累实践经验,丰富实践教学题材,并将这一措施制度化。学院规定,年轻的新教师在进校2年内,必须到教学基地锻炼,承担带学生实习任务。此外,学院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机制。采取“以老带新”等措施,对新进教师教学方法进行“一帮一”的培训,把老教师的教学经验传授给年轻教师,使他们尽快成长起来。
发挥好二个作用,一是注意发挥好领导听课制度的保障作用。二是注意发挥好教学督导员听课制度的监督作用。听课后对教师形成的评课意见与督导反馈意见,都及时向任课教师反馈,以此有效改进教师教学效果。
监控好三个环节,一是在课前做好授课计划和教案检查。学院规定由教研室对任课教师的授课计划和教案进行把关,在学期之初上交学院进行检查,合格者准予上课,不合格者返回进行整改。二是在课中做好抽查听课和反馈环节。在坚持领导听课制度和督导听课制度的基础上,不定期的抽查个别老师的讲课情况,对讲课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以此来保证老师上好每一堂课。三则是做好考试和评教环节,通过学生考试,真实准确地反映出教师的讲课质量。
完善四个制度则是对教学管理制度、教师上岗制度、期中教学评教制度和学生意见反馈制度等四个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
在学院领导和全体教师的努力下,水产学院形成了良好的教与学的融洽关系,为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氛围,使广大教师做到了:在前有“诱惑”后有“困惑”的环境下思考;在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环境下奋进;在学院需要和个人目标的“平衡”下定位;在深造提高和基层培训的“结合”下锻炼;在领导关心和个人努力的“配合”下成才。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社会实践 着重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长期以来,水产学院一直把将水产与生态两个学科交叉融合,面向水产生态养殖领域,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确定为学院办学思路的立足点。在人才培养方向和规格上,坚持“面向基层,面向市场,面向生产实践,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使学生树立扎根在基层的思想,为基层生产企业培养实用的人才。
在这种办学思路的指导下,学院始终将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首要任务,突出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不断深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针对各门课程的内容设置,学院组织专业负责人和任课教师开展课程体系改革,要求教师将前沿的科研成果带到课堂中,务必使课程内容鲜活、生动,所传授的知识及时更新。在实验教学方面,注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实验课中设立综合性实验内容,并陆续为17门课程开设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占实验课程总数的80%以上。对于综合教学实习,将原来的鱼、虾、贝、藻等多门课程单独实习,变为集中在一个月时间内深入基地进行综合实习,让学生接触生产,将多门知识与实践对接,以此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在教学方法上,不断深入推进变被动为互动、变封闭为开放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在教学手段上,学院不断增加多媒体的教学数量,鼓励教师根据课程特点编制多媒体课件,使得课堂信息量不断增加,课堂教学也更加直观生动。
在让学生学好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院不断创造条件,增强实践教学环节和社会实践,以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院坚持加强实验室建设,把实验室建设作为提高大学本科教学质量及科研水平的基本保障。学院按照“资源共享、面向学生、加强管理、提高效率”的原则,对原有实验室按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室功能进行了重组,实行公用开放式管理模式,提高实验室和仪器设备使用率,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动手机会。
加强教学与科研基地建设,建立了山东高绿水产有限公司、乳山市对虾养殖场、荣成人和养殖场、烟台通汇养殖场、山东科合海洋高技术有限公司、青岛市城阳区上马新世纪农业园、莱阳市高格庄镇西大策村、青岛佳元水产集团有限公司等8个校外实习基地以及1个校内实习基地,从而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教学和毕业实习场所,创造参与生产实践的机会。此外,学院还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每年的寒暑假时间,集中开展大学生科技下乡活动,在老师的参与下每年定期组织“水产专家科技服务团”,深入到水产养殖户,为他们提供科技服务和咨询,让学生在实践中长知识、长才干。
为鼓励学生勇于动手,乐于动手,不断提高自我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学院还从完善制度入手,制定了《水产学院学生创新奖励办法》和《水产学院科技创新活动管理暂行条例》,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制度化、规范化。
扎实的理论知识,过硬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为水产学院毕业生打下了良好的就业基础,学院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连续三年超过97%。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水产学院毕业生基本功扎实,懂理论,会实践,适应能力强,具有良好的创新和开拓进取精神,完全适合企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