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落实党中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科技特派员制度的重要指示精神,6月6日至10日,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团云南东川团水禽产业组成员,原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青岛农业大学王宝维教授,青岛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张名爱正高级实验师,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昆明综合实验站站长信爱国研究员带队到东川区开展产业调研帮扶工作,助力乡村振兴。东川区农业农村局局长舒廷康,副局长郭华军、刘春等地方主管部门负责人陪同协助调研。
特派员一行在东川农业农村局和畜牧推广站工作人员陪同下,分别对昆明沃龙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东川区李子沟养鹅专业合作社、云南畅禹食品有限公司、碧谷街道李子沟村、磨盘山村以及深山养牛户和中药种植户进行了实地调研与帮扶。
据了解,东川区高原山区地形地貌复杂,具有显著的高原气候特征,海拔2000米左右,为矿区生态修复区。据当地养殖加工基地负责人介绍和实地考察,高原养鹅存在饲料成本高、种鹅受精率低、疫病防治人才缺乏、鹅品种不适宜加工等产业瓶颈问题。
通过考察,针对东川区鹅多年缺乏系统选育和发生严重退化现象,特派团建议应建立生长快、肉品质好、抗逆性强、且具有较高繁殖性能的配套系,以解决东川区鹅产蛋率低、生长慢和胴体品质差等瓶颈问题。针对鹅饲料成本高的问题,特派团建议应充分利用山区优势,采用农牧结合模式,推广使用种草养鹅和非粮饲料利用技术,根据高原不同地域土质特点,试验种植苜蓿草、狼尾草、皇竹草和构树等牧草品种,筛选出适宜当地气候和土质条件的牧草品种,并将该模式复制推广;同时建议开展鹅非粮饲料发酵利用技术成果转化,充分利用果渣、菌棒等农副产品加工下脚料,进一步降低种鹅饲养成本。针对养殖基地疫病防控技术落后,高原深山区禽病防治专家缺乏、疫病风险较大的问题,特派团建议由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养禽与禽病研究所承担今后该地区疫病监测防控工作,定期对鹅的健康状态进行测评,减少疫病的发生,为高原山区禽病防控提供技术保障。
根据当地企业和养殖户需求,特派团专家初步确定了主要帮扶内容,包括协助建立适合加工的肉鹅配套系,制定高原山区种鹅反季节养殖或商品鹅生态养殖的《生产技术规范》或生态优质鹅产品加工的《企业标准》;精准设计优化种鹅和商品鹅饲料配方,研发推广适合高原山区青草(青牧草)型结构日粮的微生态产品,研发推广抗生素替代或微量元素减量化使用新型产品;协助推广“生态鹅园式”商品鹅养殖模式,优化鹅深加工生产工艺,共同开发新型产品;协助建设与指导鹅苗孵化车间建设与雏苗孵化;建立水禽产业专家工作站,协助制定高原生态鹅养殖及加工品牌战略与发展规划。
通过全面考察,特派团专家认为,在东川深山区养鹅,具有天然山区屏障条件,温度适宜,生物屏障好,产品品质达到绿色产品要求,具有广阔市场发展前景;利用山区资源优势,采用农牧结合、种草养鹅、林地养鹅等模式有利于生态良性循环,对矿区生态修复生态具有重要意义。发展“生态鹅园式”养鹅既可充分利用饲草资源、拓展农村经济途径,还可美化乡村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是贫困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此外,该产业发展离不开当地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应通过鹅产品深加工规范的要求,不断强化标准化、安全化和优质化生产理念,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产品品牌知名度。在经营模式方面,采用公司+生态鹅园模式,逐步形成养殖、加工和销售产业集散区,最大限度减少市场风险。此外,应引导当地农民发展“抱团”合作经营和产品加盟店销售模式,让养殖户有一个稳定的收入,且不断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逐步增强“造血”功能,使脱贫成果长期保持,让高原山区贫困农民真正从贫困泥泞地带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