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青岛农业大学选育的旱地小麦“青麦6号”,首次在土壤盐分含量达0.3%的盐碱地上种植,麦收季节的现场测产验收显示,亩产达到418.23公斤,“神奇”种子再次创造奇迹。
□ 本报记者 薄克国 本报通讯员 陈太安
滩涂长小麦
麦收季节,滨州市沾化县冯家镇李家村的“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核心示范区”内,一望无际的麦田,片片金黄涌入眼帘。虽然田边的沟畔里泛着白蒙蒙的碱花,纷乱的芦苇长出一人多高,但田里的麦子却是杆粗叶肥,穗大粒饱,微风吹来,麦浪滚滚,一轮轮金色的涟漪从眼前荡溢开去,好一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的丰收景象,真不敢相信这里就是曾经的盐碱滩涂。
农户张汝和介绍,这里原来是一片盐碱荒滩,土壤的盐分含量达到0.3%。除了丛生的芦苇,能在这里种植的农作物大概只有棉花了,是典型的芦苇湿地。早前有人断言,这样的土壤根本就长不出小麦。去年这里被划为“渤海粮仓”示范区,要种植小麦,当时心里十分犹豫,所以迟至11月才播种。
张汝和承包的5000多亩盐碱荒滩,其中有1000亩种了“青麦6号”。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盐碱地上不但第一次长出了小麦,而且长势更是出乎意料。虽然播种的时间有些晚,但麦苗还是如期地钻出了地面。往年一片荒芜的盐碱滩上,渐渐地变得绿油油的一片。
就在这时,“问题”也出现了:苗期的“青麦6号”苗量明显偏少,稀疏的麦苗让种植户对“青麦6号”充满了担忧。情况传来,青岛农业大学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林琪教授却非常轻松:“出水才见两腿泥。‘青麦6号’最大的特点就是分蘖能力强,我对自己的种子有信心。”
果然,开春以后,情况明显改观。“青麦6号”苗量逐渐增多,特别是到了生育后期,其耐干旱、适应性强的特点在没有水浇条件的盐碱地上,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进军盐碱地
“青麦6号”由青岛农业大学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教授林琪带领科研团队于2007年选育成功。此前曾分别于2010年和2012年创出旱地全生育期无浇水情况下千亩方和百亩方平均亩产620.7公斤和703.5公斤的高产纪录,于2009年被列为我省小麦直补品种和旱地小麦主推品种,如今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林琪介绍,“青麦6号”种子表皮有天然蜡质层,能有效减少水分蒸发;叶片也比普通小麦厚,其背部绒毛较密,可以从空气中吸收更多的水分。“青麦6号”根系发达,能最大限度吸收土壤中的水分,有很强的抗逆性。
“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项目实施后,林琪认为,对“青麦6号”来说,是一次机遇,但也是一次严峻的考验。虽然多次试验示范已经证明,“青麦6号”有着丰产、抗旱、品质优良和适应性好的显著特点,但要在盐碱地上种植,林琪心里还真是没有底。反复权衡后,林琪决定接受这次挑战,即使失败了,也能得到一些经验,为培育更好的种子提供借鉴。于是,“青麦6号”首次进军滨州、东营的盐碱地,在示范区试播。
实测亩产418.23公斤
参加此次测产的专家分别来自山东省农科院、省农技推广总站、泰安市农科院和滨州市农业局,著名小麦育种专家、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副所长黄承彦研究员任组长。他们分成两组,按照有关测产验收办法,选取了8个点开始紧张的测产验收。
经过紧张的计算、复测,结果摆在了大家的面前:8个取样点次平均亩穗数55.31万,平均穗粒数23.4粒,按常年千粒重38克计算,折合理论亩产418.23公斤。
面对这样的结果,专家们连连称奇:这里的土壤含盐量达到了0.3%,有这样的产量表现,感觉只有两个字:“震撼”!农户张汝和则说,简直是“神奇的种子”。
林琪表示,今后,在继续推广旱地种植“青麦6号”的同时,加大在盐碱地的推广力度,让“青麦6号”在山东乃至全国的盐碱地上茁壮成长。
据有关资料,我省有盐碱地大约1600多万亩,盐度的在0.3%左右的低产田占了很大面积。发展盐碱地小麦种植,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