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合作社最缺的是什么?人才!《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近两年来,合作社的发展呈星火燎原之势。来自农业部的最新统计,截至目前,中国已经办理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2万家,但与此同时,合作社人才匮乏的瓶颈却日益凸现。
2008年3月16日,我国首家以专门培养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为目的的教学机构——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社学院挂牌成立,当时参加仪式的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评价,合作社学院填补了我国合作社高等教育的空白。
成立一周年后,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社学院的首期合作社专业课程班正式开班,来自校内外的94名同学成为首批学员,学院执行院长李中华教授亲切地称之为:中国合作社人才的“黄埔一期”。
2009年4月中旬,南方农村报记者探营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社学院“黄埔一期”学员班,此时近六周的合作社理论强化课已接近尾声,学员们对即将开始的合作社实践有了基本清晰的认识。
文/图 本报记者 赵威
4月20日上午,青岛农业大学消费合作社创业大赛激战正酣,合作社专业课程班的师生们正在进行一场合作社理论的实战演练。
“我们的目标是要成立目前国内高校第一家消费合作社”,最终获最佳创意奖的学员张卓信心满满,合作社学院执行院长李中华教授说,“这只是一次操练,‘合作黄埔一期’学员的未来在农村!”
“希望10年后,中国合作社的领军人物就在你们当中,”受到鼓舞的青年学员们憋红了脸,使劲地鼓掌。
合作社两年遭遇人才瓶颈
学员们说,李中华院长厚重的东北口音很有感染力。
这位合作社学院的带头人,11年前辞去辽宁省农业厅日语翻译的工作,自费留学日本,就是想弄清楚日本农协究竟是怎么回事。
2005年,在日本弘前大学拿到合作经济理论博士学位后,李中华学成回国,着手组建全国首家合作社专业人才培训教学机构。
“出发点就是要就解决合作社人才的瓶颈”,李中华形象地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当前遭遇的困难称之为“十面埋伏”,“第一个就是人才匮乏。”
据农业部最新统计,截至目前已经注册登记的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超过12万家,其中95%以上的社员是缺乏管理、营销、财务等专业知识的普通农民。
农业部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总站副站长赵铁桥在课程班开班典礼上表示,合作社现在主要存在资金和人才两方面不足,资金是硬性的,而人才素质则是软性的,需要长期培养提升。
李中华认为,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缺少人才主要体现在“四少”,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能合作的合作社带头人少;有合作意愿、了解合作社常识的社员少;主管部门中通晓相关法律、能提供监管指导的人员少;科研院所中善于理论联系实践、能够从事合作社教学科研的人才少。
“总之就是缺人”,李中华说,成立合作社学院就是为了破解当前合作社人才“四少”的尴尬局面。
青岛农业大学校长兼任合作社学院院长李宝笃介绍,合作社学院成立一年多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先后为山东、贵州、陕西等地培训农村基层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近一万人次。
但李中华并不满足于此,他期望着学院要培养自己招收的固定学员,“非学历教育无法从根本解决合作社人才问题”。
于是,被称作合作人才“黄埔一期”的首期合作社专业课程班招生从2008年底开始启动。
黄埔一期培养实用人才
合作社专业课程班的学员们说,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走到一起,言谈间充满了对合作社事业的憧憬。
学院合作社经济教研室主任王勇介绍,目前课程班内的94名学员中,88名是青岛农业大学今年即将毕业的应届大学生,他们是从校内14个学院的380名报名学员中选拔而来,另外还有6名来自合作社生产一线的社会学员。
张卓,“合作黄埔一期”班上的活跃分子,由他作词的合作社之歌《合作社的春天》在学员间广为流传。这位园林园艺学院的大四毕业生,在接到合作社学院的入学通知时,毅然辞掉了已经签约的一家青岛知名制药企业的工作。
与他类似,来自外语学院的福建籍学员蔡晓燕为了参加课程班的学习,放弃了三家用人单位提供的面试机会。据了解,在课程班的学员中,张、蔡二人的经历并非个别。学院办公室主任高强介绍,除个别已经考上研究生和公务员的学员外,大多数都还没有确定就业岗位。
3月17日上午,合作社学院教室内,李中华教授主讲的合作社经济学课堂上不断地爆发出笑声、掌声和提问声。若非亲眼所见,很难想象,在如今大学生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形势下,会有这样一群农业大学的大四学生,在走出校园的最后几个月仍能安心于课堂。
王勇介绍,“合作黄埔一期”的教学计划只有半年,课程安排相当紧凑。合作社经济学、合作社管理学、合作社营销学、合作社组织学等多门课程要在六周内完成,接下来学员们还要深入合作社,与农民同吃同住同生产,完成实习和毕业论文。
李中华反复强调,这样的短期强化课程班,仅此一期。学员们对这几个月的学习和实践格外珍惜。
他们当中还有来自合作社一线的学员:丁志强,辽宁铁岭辛薪鑫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项目经理,以合作社工作人员的身份参加课程班;王丽丽,山东淄博高青县通金养鸭合作社理事长的女儿,被父亲派到课程班充电;刘红君,来自河北唐山农村,学成之后要领办合作社……
“这批学员将是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后,第一批系统掌握合作社知识和实务的专业实用型人才”,李中华对“合作黄埔一期”的学员们充满期望。
“技多不压身”,来自资源与环境学院的学员张营营表示,“合作黄埔一期”班上的学员大多数都已经把合作社作为未来工作的首选。
来自信息科学学院的陈世敏决定毕业后找一家合作社就业;张卓确定回老家——济宁县微山湖领办合作社;两位来自动物科学院的学员也已经与青岛当地一家畜禽合作社初步达成了工作意向……
李中华表示,不期望着所有的学员都能回乡领办合作社,但这批学员是种子,他们走到哪里就会把合作社的理念带到哪里。
学院企盼尽快恢复专业
尽管合作社学院首期合作社专业课程班的教学进展如火如荼,但该学院目前仍面临着学校没有合作社相关本专科专业设置的尴尬。
据了解,上世纪80年代安徽财经大学、山西财经大学曾招收合作经济学专业学生,但在1998年,合作经济学专业在教育部的大专业目录上被撤掉,至今国内高等院校均没有合作社相关的本专科学历专业设置。
按照首期合作社专业课程班的教学计划,学员结业后,由青岛农业大学颁发学生所学原专业的学位证书、毕业证书以及合作社专业方向课程结业证书。但这显然无法满足合作社学院“培养高素质的合作社应用型、复合型实用人才”的要求,“正规的学历教育必不可少。”
在李中华的计划中,合作社学院成立后的三年内,要力争完成合作社相关本专科专业的重新申报工作,争取成为国内首批重新获得开设合作经济学专业的高等院校之一。
但合作社学院培养人才的步伐却不会停步,李中华介绍,按计划今年5月首批合作社专业教材将面世,今年9月份将从全校大四学生中招收一年期、从大二学生中招收三年期两个合作社专业课程班。届时,李中华倡导的“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的合作社口诀实用教学法将得以更广泛的推广。
据悉,目前合作社专业课程班的在校理论课已经结束,五一假期过后,学员们即将奔赴合作社实习基地。
李中华对“合作黄埔一期”学员的毕业去向并不担心,“相信会有很大一部分选择与合作社相关的工作,”但他同时表示,从长远来看,国家需要配套一系列的引导政策,像鼓励大学生当村官一样,吸引优秀人才到合作社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