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6日,调研山东——《大众日报》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青岛农业大学“朝阳”调查团队开始了为期近一个半月的调研生活。他们利用暑假时间分赴崂山、黄岛、即墨、莱西、胶州、胶南、平度、城阳等区市对各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展开了调查。而从调查结果看,农村专业合作社在推动新农村建设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也存在人才缺失、资金难筹等问题。
助力新农村建设
据有关管理部门统计,至2008 年底,青岛全市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400多家,成员总数 10.9 万户,辐射带动周边农户21.3万户。
青岛农业大学化学与药学院学生,也是本次调查团队队长的杨赞告诉记者,青岛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最近几年在部分农民实际生产、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在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方面。
从调查情况看,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解决了合作社成员农产品销售难问题。杨赞给记者举了个例子,莱西市河头店镇东大寨村以及周边的十几个村庄种植了大量苹果和樱桃,过去每到收获季节价格都会大幅下跌,有的还因不能及时销售损坏、腐烂。东大寨果蔬专业合作社成立后,通过统一联系销售打开了销路,入社农户已不存在销售难题。据了解,大部分合作社目前已形成一个“市场联合作社、合作社联公司、公司联基地、基地联农户的运作体系”。
资金需求盼扶持
虽然发展形势不错,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一定的问题。杨赞告诉记者:“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需求非常大,如外出联系车票、生活费,租用农产品储存仓库、初级加工、包装分类等费用。但目前合作社起步晚、积累少,农民不愿意出资冒可能赔钱的风险。到信用社贷款没有优惠政策,合作社资金筹集十分困难。”
调查显示,91.67% 的合作社存在资金不足问题。由于缺乏资金,合作社无法有效开展业务活动,拓宽服务领域,扩大经营规模。杨赞说:“一个养鸭专业合作社反映,其种苗、技术已达标准化生产,产品销售、盈利情况都很好,但因缺乏资金许多农户无力入社,规模无法进一步扩大。还有合作社反映,虽然登记成立时有关部门收费较低,但登记后的农产品商标注册、产品认证等,收费偏高,增加了其运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