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青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
2009年7月底至9月初,在青岛农业大学王勇副教授的指导下,青岛农业大学学生杨赞、潘丛磊六位学生组成的“朝阳”调研团队,对青岛地区的6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调研。
据统计,截止2009年6月底,青岛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有2800多家,成员总数10.9万户,辐射带动周边农户21.3万户。在调研过程中,他们发现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初步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问题,农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民综合素质显著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模式得到普及。更为重要的是,入社农民的收入明显增加。青岛市东大寨果蔬专业合作社通过注册“东大寨牌”红富士苹果和大樱桃,帮助社员改变了农产品收购“同级不同价、增产不增收”的状况。他们又在无公害果品生产的基础上,向绿色食品方向发展,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A级食品,绿色食品的认证,极大地提高果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仅此一项,每年为果农增收将超过四百多万元。
在调研过程中,他们发现,虽然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逐渐规范,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凝聚力不断增强,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资金筹措困难,专业人才匮乏。
调查显示,91.67%的合作社存在资金不足问题。由于缺乏资金,合作社无法有效开展业务活动,拓宽服务领域,扩大经营规模。一位理事长谈到,眼下是进退两难,合作社没有积累,各类投资花的是个人钱,不定哪天就支持不下去了。还有一个养鸭专业合作社反映,其种苗、技术已达标准化生产,产品销售、盈利情况都很好,但因缺乏资金许多农户无力入社,其规模无法进一步扩大。有的合作社还反映,虽然登记成立时有关部门收费较低,但登记后的农产品商标注册、产品认证等,收费偏高,增加了其运营成本。
调查中发现,由于组织者和参与者缺乏合作社的专业知识,缺乏实践经验、市场开拓能力和长远的发展眼光,难以适应合作社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很多合作社以现在的条件还不能吸引拥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大学生参与其中。
“以前总以为让大学生下农村是大材小用,调研后才知道农村太需要大学生和技术了。农村需要新的经营理念,更需要懂管理的人。”调研团队队长杨赞说。
【编后】
虽然这是对青岛农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报告,但报告中指出“缺资金,少人才”的问题却普遍存在,并日益成为制约农村专业合作社健康持续发展的瓶颈。如何破解这些难题?不妨借鉴发达国家制定的相关金融政策,有关银行为合作社提供低息贷款,给予优惠利率。另外,也可以通过合作金融组织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相互融合,为农民合作社开辟金融服务的稳定渠道。同时,也应有计划地对合作社负责人、农村基层干部、重点农户进行培训,强化合作知识、市场经济、内部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为农民合作社培养懂经营、会管理的骨干,使他们掌握合作原则、经营管理、利益分配等基本知识,提高他们解决生产经营困难和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任重道远,也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在用地、用电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认证、品牌注册、绿色通道等方面给予便利并降低相关费用,为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