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7月28日,青岛农业大学参与构建盐碱地藜麦育种平台并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参加耐盐碱藜麦育种项目成果新闻发布会。
爱东营讯 近日,东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耐盐碱藜麦育种项目成果新闻发布会,耐盐碱藜麦生物育种项目团队负责人、教授郭善利,省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地利用服务中心副主任石东毅,山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马长乐,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张慧,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郭善利介绍,为了让藜麦“下山临海”,造福黄河三角洲盐碱地,2019年以来,特别是2022年12月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获批筹建以来,部、省在黄三角农高区布局实施了系列耐盐碱藜麦新品种科研攻关项目,逐渐形成了由山东师范大学、青岛农业大学、中科院上海分子植物学卓越创新中心、烟台大学等合作构建的盐碱地藜麦基础研究与育种推广平台,并与中藜盐地藜麦(东营)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紧密对接推动了藜麦产业链的建立,目前已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的进展成果。
藜麦科研团队通过在盐碱地多年的种植筛选,观测记录农业性状形成了表型数据库,评估并鉴定到一百余份适合黄河三角洲地区栽培的盐碱地藜麦种质资源,为研究藜麦耐盐机制和盐碱地育种奠定了遗传材料基础。自2019年以来,藜麦科研团队通过品种资源引种选育,在东营盐碱地已先后成功实现山引一号、二号、东营016、017、160、393、220等系列品系的生产性种植;通过系统筛选亲本品种组合并开展定向杂交,选育到Y0系列品系;通过大规模化学与物理诱变手段获得了科辐系列早熟矮杆黑藜和早熟大白藜品系。目前,上述品种已经能将生育期缩短至110天以内,近期杂交选育的超早熟白藜“科盐688”甚至达到了生育期80天,有效缓解了高温多雨对藜麦生产的威胁。
针对黄河三角洲气候土壤特点,藜麦科研团队先后创制了春季顶凌覆膜播种保出苗、早春地表咸水浇灌抗春旱与风干等春播配套技术方法;通过品种资源引种选育和杂交育种筛选,获得了一系列适合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夏播的黑藜、白藜与红色大粒藜麦品系,并探索了夏播的配套技术方法,初步实现了黄河三角洲地区的藜麦一年两季种植模式;基于品种资源选育和定向杂交筛选,结合生长期控水管理,初步实现了藜麦的矮化,部分品种株高已降低至120厘米以下,缓解了倒伏风险。
近年来,藜麦科研团队已创制大量适于滨海盐碱地推广种植的藜麦新品系,在育种基地里亩产部分达500斤,在山东已经累计试验种植5000多亩,已培育出千粒重超过国际商用顶级品牌玻利维亚Royal皇家藜麦50%的新品系,千粒重达6克,创制大粒新种质。藜麦科研团队走出山东,为央企及各部委在全国盐碱地、旱地地区的对口支援提供了技术支撑,累计推广藜麦种植近40万亩,为推动中国藜麦产业发展贡献了力量。
石东毅表示,黄三角农高区搭建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为育种工作提供坚实支撑。完善以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为引领的生物育种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建成了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库(圃)、院士工作站、盐碱地生物育种实验室、耐盐碱作物田间高通量表型鉴定平台等7个生物育种创新平台,探索构建起“实验室分子设计育种——人工模拟环境育种加速——温室田间测试鉴定”三级耐盐碱作物育种技术体系。依托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组建育种领域“核心攻关团队”9支,汇聚国内高水平育种研究人员204人。在耐盐碱作物生物育种过程中,坚持“以种适地”和“以地适种”相结合,加力提速科研攻关,累计培育耐盐碱作物新品种(系)68个,其中,已审定品种20个。已建成智慧农机创制园、大健康及功能性食品产业园、生物农业试验示范园、生态草牧业产业园4大特色专业园区,重点培育特色种业等盐碱地特色主导产业。
相关链接:https://sd.ifeng.com/c/8lLqTKCxQY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