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4月7日讯(通讯员刘晓华 陈太安 记者 周鹏) “我们家的牛犊是克隆牛的后代!”4月7日,50多岁的青岛平度市农村妇女王君爱指着她牛场里一头通体黑亮的小公牛兴奋地说。一直被人们认为极为神秘的克隆牛,终于走出实验室,在农家产下了克隆牛后代。
这头被王君爱视为宝贝的小牛出生于4月2日,是2001年11月诞生于莱阳农学院的中国首批体细胞克隆牛之中的双双的胚胎移植后代。此前在3月29日和31日,在平度市和即墨市的另两户农民家中,已经顺利产下了两头同样健康活泼的小公牛。经过几天的观察,这三头我国首批诞生在农民家中的体细胞克隆牛胚胎移植后代,体质健康,长势良好。主持这一项目的莱阳农学院教授董雅娟、柏学进说,从今往后将会不断有克隆牛后代在农民家中诞生。
据了解,2004年6月21日,董雅娟、柏学进教授主持的山东省科技厅良种产业化项目课题小组,采集优质体细胞克隆牛的超排胚胎,经过胚胎分割后,运送到即墨和平度农村的农民家中,移植到农户自家本地黄牛和西门塔尔一代牛的子宫内,进行借腹怀胎。结果有三头牛妊娠,产下了这三头健康活泼的克隆牛后代。董雅娟教授介绍说,这三头小牛在农家成功降生,证明了优质肉用体细胞克隆牛胚胎移植在农村条件下产业化的可行性,标志着克隆牛技术正式步入可以让农民获得实实在在经济效益的产业化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