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董雅娟 不住洋楼住“牛棚”
董雅娟怜爱地抚摸着小黑牛康康,康康一副温顺的模样。陈巨慧/摄影
3月 13 日,黄牛大县高青召开全县十万头黑牛产业化工程推进会,由“黄”转“黑”,关键人物是一个来自青岛的克隆牛研究专家董雅娟。3月14日上午,这位秀气纤弱的女教授在高青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一排排白墙红顶的办公室、实验室,一座座白底红帐的棚圈,如果不是看到头戴大红花的“小黑牛”宣传牌,我们很难把这座整齐划一的场院与“牛”扯上关系。然而,这里正是青岛农业大学教授、我国首例体细胞克隆牛研究专家董雅娟的产、学、研基地——位于高青县黑里寨镇仁里村。
慈爱的牛“妈妈”
3月14日上午,记者一进公司大门,就被董雅娟热情地带去一睹“小黑牛”的“芳容”。
“康康,醒醒,看谁来了?给你拍照了!快醒醒……”董雅娟亲切呼唤的这头小黑牛,就是我国首例健康成活的体细胞克隆牛——康康。全身乌黑油亮的康康慢慢睁开眼睛,缓缓起身,把头伸向董雅娟。“康康可懂事了,我们说话她都能听得懂。”她抚摸着康康的头,骄傲地说,“她现在已经9岁了,有一千六七百斤,算是老牛了……”话说到一半,她突然俯下身去,摸着康康的头,怜爱地说,“康康你不老,你很漂亮。”就像一个母亲在安慰受委屈的孩子。
其实,说康康是董雅娟的“孩子”也没错。康康与普通的牛不同,她只有妈妈,没有爸爸,是由一个母牛的体细胞克隆出来的,真正赋予她生命的是董雅娟和她的丈夫柏学进。董雅娟像妈妈一样呵护着康康,给她按摩、洗澡、听音乐,并把她的每一步成长都详细地记录下来。但和妈妈们在网上“晒”孩子成长经历不同,康康的成长记录更多地用于标本研究。
听到记者问是不是所有的牛都用来作研究,董雅娟连忙摆摆手,“出来说,出来说。”等她看到记者走出牛棚,确认距离足够远,才压低了声音说:“这些牛都是育肥的,是肉牛,喂到28个月就屠宰,我一般不提倡在牛跟前说这些。” 她接着介绍,这种肉牛的肉质可以达到日本牛肉的A3级标准,肉质鲜嫩,切面呈大理石花纹,富含能增强活力的辅酶Q10,眼肉,西冷(上腰部脊肉)等高档部位一公斤就可卖以到1000元左右。
“我们在黑龙江就很牛”
从牛棚来到办公室,记者发现这里最多的还是“牛”。桌子上陈列着一大一小两个卡通拓荒牛木雕,书橱里摆满了《现代肉牛产业化生产》、《牛病诊疗与处方手册》、《中国牛肉产业链研究》、《优质肉牛屠宰加工技术》、《肉牛无公害高效养殖》等一系列“牛”的书籍,墙上还挂着董雅娟与丈夫柏学进、日本导师铃木达行等著名“牛”科学家的合影。董雅娟的生活和工作与“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说到与“牛”的结缘,还要从上世纪80年代说起。
80年代中期,从黑龙江兽医畜牧学校毕业后,董雅娟和柏学进被分配到黑龙江畜牧研究所胚胎生物技术工程中心做研究员。“畜牧研究所里牛、羊、猪、马、禽样样都研究,我们一直作的是牛的胚胎生物技术研究。从20多岁我们就开始获奖,1993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畜牧科技进步一等奖。”董雅娟回忆说,“我们的生活非常简单,就是实验室——家两点一线。在实验室里研究牛胚胎移植,回到家谈论的还是牛,这也影响了我儿子,他从小就会说‘研究’这个词,想玩积木的时候,他总是说,‘来,咱一起研究研究积木吧。’”
1996年,黑龙江省选拔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去国外培训,经过层层选拔,选中了董雅娟和柏学进夫妇。“夫妻一起公费留学,这是史无前例的。临行前,省领导特意嘱咐我们,你俩可千万不能说是夫妻。”说到这里,董雅娟又爽朗地笑了,并开玩笑说“我们在黑龙江就很牛”。敢说爱笑,是这个土生土长的东北女子的天性。
两次“留与回”的选择
由于1995年与世界著名胚胎学专家铃木达行有过合作,董雅娟和丈夫直奔他所在的日本山口大学,在大学院也就是国内的研究生院,做兽医学科的高级访问学者。董雅娟说,“由于我们作实验的功底强,导师比较看重我,想让我留下。但是当时我们和黑龙江的约定是学成必须回来。我一定得回去,不然以后怎么面对父老乡亲?”
半年后,董雅娟和丈夫如约回到了黑龙江,但学习日本先进的胚胎细胞核移植技术,是她不曾放弃的渴望。不久后,董雅娟再度赴日本,成为铃木达行的研究生,一年后,考取博士。
“铃木达行导师的实验室就像一个小型联合国,聚集着来自世界各国的学生。在那种环境当中,先不说学得有多好,就是能坚持住都很不容易,作为一个女人能在那儿拿到博士学位就更不容易。”回想起只身在日本的学习生活,董雅娟眉头微皱,“我能坚持下来,是因为我热爱我的实验室,我每天都在实验室,一进到实验室,立马就进入状态。”
学习勤奋,思维活跃的董雅娟得到了导师的认可,“他一出差回来,就会把我叫到办公室,探讨学术上的问题。对于我提出的想法,他会大力支持,鼓励我去做。”董雅娟感慨地说,“好导师会对我们有重要的启迪作用,不只是学技术,更重要的是学做人的道理。为什么他能成为大家?我觉得宽广的胸怀才是最重要的。”
临近毕业,董雅娟再次面临留与回的选择:一边是导师的极力挽留和优越的生活,一边是深爱的丈夫恳切的目光和莱阳农学院真诚的邀约。这对董雅娟来说的确是个两难的选择,但她最终选择了回来。
轿车和别墅仅是个符号
“其实,我从日本回来,可以去上海,去北京,都有很好的待遇。”董雅娟说,来山东是尊重丈夫的选择。“ 2000年,青岛农业大学的前身莱阳农学院要引进人才,希望我回来,我和老公一起到莱阳考察情况。说实话,当时我觉得莱阳很小,我对老公说,只要你喜欢我就来。老公和我一样,祖籍都在山东,对山东很有感情。他说,那咱就在这吧,人家学校对咱们也很重视。”
于是,董雅娟和柏学进成为了莱阳农学院第一批引进的高级人才,学校也投资 200多万元,为他们建起了实验室。当时,董雅娟还在日本学习,只能莱阳、日本两头跑。
2001年11月3日,我国首例健康成活的体细胞克隆牛康康降生在莱阳农学院的实验室,紧接着,11月6日,第二例健康成活的体细胞克隆牛双双降生。2003年10月8日,世界首例玻璃化超快速冷冻保存的体细胞克隆牛超数排卵胚胎移植犊牛蓓蓓降生,10月29日、31日,康康和双双的自体繁殖后代健健和壮壮也顺利降生了。
因为贡献突出,董雅娟和丈夫得到了一辆帕萨特轿车和350平米别墅的奖励。然而成功的背后,是他们在冷清的实验室和气味难闻、蚊蝇成群的牛棚里重复了上万次的实验,是董雅娟的一次次哭泣和柏学进的耐心宽慰。董雅娟说:“轿车和别墅仅仅是个符号,或者是个起点。”
“她讲着讲着就哭了”
“克隆牛改良高档肉牛”的实验成功了,转化为产品是必然的选择。董雅娟说,“很多走产学研相结合道路的,都是把技术卖给公司。但我们这个是技术性的,必须自己操作。建立成果转换基地,可以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转换成实际生产力,也可以为进一步的实验提供便利的条件,我想用哪头牛作实验我自己说了算。”
2003年,董雅娟参加“百名博士淄博行”活动时,受到了全国秸秆养牛示范县高青县的热情邀请。高青县农委主任张吉河就是当初极力邀请她的人,他告诉记者:“高青是个养牛大县,需要高科技来带动。县里扶持产业化发展,特别是对畜牧业,提供一定的奖励扶持。我把投资环境给她讲了之后,她很感兴趣。活动结束后不超过3天,我就接到了董雅娟的电话,她说要来高青看看。”
张吉河说,尽管是好项目,可当时很多农民和村干部都不接受,仁里村是他们换的第4个村子。事隔5年,他依然能记得当初去仁里村作工作的场景,“那是10月份的一天,天气很冷,因为当时村里没有领导班子,我们就把村里的老党员和有威信的人召集到了一起。会是我主持的,我苦口婆心地给他们讲这个项目的好处,后来请董雅娟讲,她讲着讲着就哭了,一个女人很不容易。”
董雅娟的项目终于落地了,她也成了这个离高青县城还有 30 分钟车程的小村子里的长住“村民”,她和丈夫在办公室安了家。除了每学期要回青岛上36课时的研究生大课,她绝大部分时间都在这里带领研究人员作实验,指导农户搞生产。
基地这个大平台也给董雅娟的科研注入了新的活力。2006年国际首例携带有抗疯牛病基因的转基因体细胞克隆牛在这里诞生,两个国家 863计划— — 体细胞高效克隆技术和被她喻为“ 吃进去的是草,挤出去的是药”的生物乳腺反应器也正在实验中,3月初,她还申请了农业生物技术方面的博士后流动站。
“在大家看来,好像我们在农村很辛苦,他们说不住洋楼住牛棚,你图个啥?但是住个大别墅,开个豪华车,在外面转来转去有什么意义?我就住在办公室里。”董雅娟说,科学家的意义就是给社会带来效益,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作者:陈巨慧 逄春阶 卞雨洁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