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遭遇了秋冬春三季连旱、小麦生育期间降水不足120mm的自然条件下,青岛农业大学林琪教授主持培育的旱地小麦新品种"青麦7号"经受住了严旱的"考验"。6月2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山东省农科院、山东省农技站、山东农业大学等单位的相关专家,在胶州市胶东镇朱家庄村对该校"青麦7号"高产示范田进行了现场实打验收,验收结果显示,3.106亩"青麦7号"小麦在一水不浇的情况下,亩产达到638.5公斤。
专家表示,"青麦7号"小麦新品种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的应用,为山东乃至我国北方冬麦区旱地小麦高产创出了一条新路子。
据了解,山东省约有40%的小麦田不具有水浇条件,旱地小麦平均亩产不足300公斤,只有水浇地的一半,严重影响了小麦总产量的提高。而今年春季,我国北方小麦区又普遍遭遇百年不遇的干旱天气,山东省自去年9月以来,大部分地区近140天基本无有效降水,形成了秋冬春三季连旱,严重影响了小麦的生长发育。在这种自然条件下,该校在胶州、平度等地进行高产示范的"青麦7号"经受住了考验,长势喜人。
主持选育"青麦7号"的林琪教授,长期致力于旱地小麦育种及小麦高产栽培研究工作,继2006年选育出高产抗旱小麦新品种"青麦6号"后,又于2009年培育出抗旱高产、节水优质的旱地小麦新品种"青麦7号",两个品种自审定以来,均被列为山东省小麦主推品种。林琪教授还带领课题组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地研究探索,集成了以蓄水保墒为基础、深耕打破犁底层增加雨季降水积蓄量、肥料深施、培育地力、适当增加氮、磷、钾施肥量、小麦平播为基础的"旱地小麦早、深、平高产节水栽培技术"。据了解,通过肥料早施深施、平播密植增加小麦亩穗数等方法,实现小麦在不浇水、省肥、省工的条件下平均增产1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