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
“乐义实验室”科技援疆的故事(下)
本报通讯员 陈太安
■ 观点提示
昌吉地处天山北麓,沿天山北坡的逆温带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冬季较暖,光照强,冬春季节无风无雾,大气透明度好。其独特的温度和光照条件,是进行温室大棚蔬菜生产的理想地带。这样好的条件,为什么一开始进行设施农业技术培训时,当地农民积极性不高呢?
经调研发现,当地农民的多数大棚是土垒墙,有很多小裂缝漏气,夜间覆盖的草帘也只有薄薄的一层,保温性能差。虽然农民不惜成本烧煤加温,但依然难以达到蔬菜生长所需要的理想温度。大棚蔬菜成本高,效益差,积极性当然也就不高了。问题找到了,调整了授课内容,增加了日光温室保温技术,学员积极性一下就提高了。
山东寿光的“白色浪潮”在西部涌动
图为李庆典博士(中)在指导菜农
温室大棚扎根天山北坡
莱阳农学院园艺学院教授李庆典博士和三元朱村农民高级农艺师徐少华,都是“乐义实验室”派往新疆的科技特派员。徐少华,就是当年最早跟随王乐义书记学习大棚技术的那位青年农民。如今,徐少华成了鼎鼎大名的大棚蔬菜技术专家。李庆典博士讲述他们在新疆推广农业技术的故事,就像吐鲁番的葡萄,一串串……
在新疆开展设施农业技术培训,一开始,当地农民并不买我们这两位“外来和尚”的账,原计划100人的培训班,只来了30多个人。
昌吉地处天山北麓,沿天山北坡的逆温带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冬季较暖,光照强,冬春季节无风无雾,大气透明度好。其独特的温度和光照条件,是进行温室大棚蔬菜生产的理想地带。
这样好的条件,为什么农民就没有积极性呢?
开课没几天,正赶上国庆长假。我们俩一合计,用7天的时间,跑遍了昌吉州的八县一市,行程2000多公里,基本摸清了昌吉地区大棚蔬菜生产的情况。
我们发现,当地农民管理大棚只注重加温,却不注意保温。多数大棚是土垒墙,有很多小裂缝漏气,夜间覆盖的草帘也只有薄薄的一层,保温性能差。虽然农民不惜成本烧煤加温,但依然难以达到蔬菜生长所需要的理想温度。大棚蔬菜成本高,效益差,农民的积极性当然也就不高了。
问题找到了,我们立即调整了授课内容,临时增加了日光温室保温技术,学员积极性一下就提高了。
2005年12月,我们又来到新疆的吐鲁番地区,成立了“吐鲁番农业科技培训中心”,开始了新的培训工作。
有一天,我们听说托克逊县许多农户的温室西瓜播种了10多天还没出苗,就立即找到当地农技推广人员带领我们前去察看。
围着大棚转了一圈,我们就作出了诊断:除了墙体裂缝过多和草帘太薄外,还有火墙设置过高,初冬覆膜太晚,导致地温过低。种子播下去,和睡在冰上差不多,要发芽也难。
我们开出的“方子”是:棚基下挖1米以上,借地温提高棚温;火墙尽量贴近地面,提高作物生长层的温度;密封墙体,加厚草帘,增加多层覆盖,减少热量散失。听着我们的讲解,大伙紧皱的眉头慢慢地舒展了。
根据当地农业季节特点和农民的实际情况,我们又调整了培训方式。将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结合起来,把学员带到大棚前,一边为菜农咨询指导,一边对学员进行培训。
采用这种“科技培训下乡村”的方式,我们先后走遍昌吉和吐鲁番的12个县(市)、30多个乡镇,行程2500多公里。据不完全统计,一年多来,我们已为当地培训农业技术人员达4200多人次,参加过技术咨询的干部群众达20000多人次。
在昌吉州,一进入11月份,就经常下雪。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踏着20多厘米的积雪,步行赶到农民的温室大棚里,为他们进行技术培训指导和咨询服务。
而在吐鲁番,5月份的气温就常常在40摄氏度以上。火辣辣的太阳下,热感冒、咽喉发炎一并袭来。我们整天就是扯着嘶哑的嗓子在给学员们讲课。
我患有糖尿病,最受不了的就是蚊虫的叮咬,而当地有一种叫作“小咬”的虫子出奇的厉害,咬一下就起一个大疱,痛痒难忍。
那滋味确实不好受!但西部农民的生活更艰难,为他们做点事,再苦心里也觉得是甜。
培训班里的“特别”学员
吐鲁番第三期维族培训班一开课,我就发现了一个十分“特别”的身影。一位年逾七旬的老汉在课堂上时而凝神倾听,时而低头记录,有时还轻声地向旁边的学员询问几句。
我非常好奇,想找他了解些情况。但老人一句汉语不会说,我的维语又是半瓶子醋。后来还是通过翻译才有了交流。
原来老汉叫库尔班,当时已经73岁了。老人种了一辈子葡萄,可以说是个老把式了。
然而,有一件事却使老汉对自己产生了怀疑。
那已经是几年前的事了。原来,当地人种葡萄没有修剪的习惯,他们以为枝量越大,产量就会越高。有一天,政府派来个技术员,要帮他们进行葡萄修剪,很多人不相信。
结果,第二年夏天,经过修剪的葡萄,产量一下提高了一大截。这下老人信服了:科技真是个好东西!
从那以后,大叔就对科技着了迷。听说要开设施农业技术培训班,他早早地就报了名。可前两期是汉语班,他就一直等到了第三期。
库尔班大叔在班里年龄最大,经验最多,但他学习起来也是最认真、最勤奋的一个。
学习嫁接育苗时,娇嫩的幼苗在他粗大的手里怎么也不听使唤。我们给他示范了一遍又一遍,他就是完不成。但他没有放弃,课后找来学友请教,经过反复练习,最终还是掌握了嫁接育苗的技术。
培训班结业时,我亲自给库尔班大叔颁发了结业证书。
吐鲁番第四期培训班上,也来了两个“特别”的学员,她们就是15岁的巴哈古丽和16岁的努尔沙汗。
这么小的孩子为什么不上学?
经过了解得知,这两个孩子都是因为家境贫困,初中毕业后没能升入高中。但孩子们求知的愿望依然非常强烈,听说有这么个技术培训班,硬是报上了名。
孩子们说,他们受够了贫穷的苦,要学会一门技艺来改变自己今后的命运。
孩子们的精神让我们很感动,平时对她们也格外上心。课上课下,多给加加小灶;生活上多给一些关心和照顾。
两个孩子也很乖巧,每次做试验,都抢着帮我们准备试验材料。
后来,我和徐少华一合计,干脆认这两个孩子做了干女儿。
农民的笑脸是我们的幸福
去年4月的一天,一位维吾尔族老汉找到我的住处,非要拉我去他的大棚看看。我不明就里,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了他的大棚。
眼前的景象不禁让人喜出望外:这是一个刚刚定植了不到一年的葡萄大棚,如今满树满棚都挂上了碧绿的果实,再有一个月的时间,整棚的葡萄就可以成熟上市了。如果按照当时的市场行情,粗略估算,这一亩地的大棚葡萄就能卖到9000多元。
直到这时我才回想起,年前作巡回培训和咨询服务时曾专门来过这个大棚,并针对大棚情况做过具体的指导。
老汉按照我们的指导精心管理,定植了仅仅一年,满棚的葡萄就开始大面积结果了。而按照当地陆地葡萄的栽培方式,一般需要三年才能结果。
眼前的一切,让这位伺弄了几十年葡萄的老农民激动得满脸绽开了花。
此时,我们更是开心。因为看到农民的笑脸,那是我们农业科技工作者最大的幸福!
黄瓜嫁接育苗在山东已是一项很常规的育苗方式,一般亩产可达2万公斤以上。而在昌吉州,未经嫁接的黄瓜亩产3000公斤都不到。
讲解嫁接育苗时,学员们感到很神秘,不敢动手。经过耐心的示范指导,到后来,学员们的嫁接成活率也能达到90%%了。大家惊喜地发现,一些看似神秘的技术,掌握起来一点也不难。
后来,我们把这项技术推广到吐鲁番的西瓜育苗上。第一批受训的100名学员在实习阶段就带领当地各族农民,不失时机地开展了西瓜嫁接技术的推广应用。去年初,他们育出了50多万株西瓜嫁接苗。这些嫁接苗在早春定植时,每株1元多钱,市场仍供不应求。
设施农业技术培训初现成效,让我们信心倍增。
我们打算用三至五年的时间,通过设施农业技术的培训和推广,全面提前新疆吐鲁番地区葡萄的成熟季节,争取把吐鲁番葡萄节从现在的八月份提前到“五一”节前后,以此来带动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长期和农民朋友在一起,使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当地人把我们当兄弟,我们也不把自己当外人。
去年,吐鲁番地区授予我们吐鲁番市“荣誉市民”称号。我成了“名副其实”的新疆人。
我只想尽可能多的为西部农民做些事。在对吐鲁番地区的调查中我们就发现,维吾尔族群众习惯种葡萄,汉族农民愿意种蔬菜,而鄯善县南部的农民则比较喜欢种西瓜、甜瓜。
了解了这些情况,我们就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的生产习惯确定不同的培训内容。
在昌吉和吐鲁番,我们的小灵通号码是公开的。这主要是为了在平时方便农民朋友进行技术咨询。
可时间不长,各类农资公司、厂家的电话却源源不断地打了进来。有要求帮忙推销种苗的、有要求帮忙推销农药、化肥的,也有要求帮忙推销大棚材料的,五花八门。
看到这些,我不由地担心起来:新疆水土光热资源丰富,气候独特,四季分明,很少工业污染,是发展绿色农业和有机食品的天然基地。要是不分良莠地引进农资,将会带来无穷的危害。
于是,我马上给当地政府提出建议: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管理,并采取措施对进疆农资进行筛选。
像这样的建议我经常提。从建议设立育苗工厂到提出推前举办吐鲁番葡萄节,从建议在吐鲁番建设农业科技旅游博览园到申请成立山东寿光国际农业科技培训中心———吐鲁番科技培训中心联络处,只要对农民朋友有利,我就当仁不让。
有人不理解:你是来搞技术培训的,做好自己的事就行了,管那些吃力不讨好的事图什么。
我什么也不图,只想尽可能多的为当地农民做些事,让百姓们早日尝到设施农业的甜头,尽快富裕起来。
每次从新疆回来,我都会瘦上一大圈。老伴心疼我,几次劝我不要再去了。
朋友也说:去过了也就行了,都是五十多岁的人了,就不要再去吃那份苦了。
可我不觉得苦,因为我是在实现自己的愿望。
再过几天,我将第五次奔赴新疆,继续我的科技培训旅程。
我目前最大的目标,就是把吐鲁番培训中心建设成新疆乃至西部最大的设施农业技术培训中心。为设施农业技术在西部五省区的遍地开花打下基础。
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断的进行技术培训和推广,设施农业的“星星之火”最终会在整个西部地区形成燎原之势,发源于山东寿光的“白色”浪潮,同样可以带动西部地区广大农民增收致富。
■ 评论:
乐义实验室科技援疆的启示
宗宝泉
乐义实验室派出科技特派员到新疆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系统运作科技援疆工程,这种东部支援西部,东部与西部互动,促进西部农民增收、建设新农村的做法,给人以多方面深刻的启示。
一是乐义实验室由寿光与莱阳农学院共同组建,打造了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寿光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楷模,是规模化经营、产业化运作的蔬菜基地,要实现基地的可持续发展,保持领先地位,单靠自有的技术力量,自我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借助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是一种好办法。乐义实验室的成立,使寿光的技术创新有了依托,有了一个新的源头,科研实力大增。莱阳农学院拥有大批专业人才和大量科研成果,是技术创新的一个源头。与生产基地共建实验室,对莱阳农学院来说,有了强大的实验基地,实现了教学、科研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走出了一条教学、科研、出成果、出人才的宽广大道,最新科研成果不仅能及时落地、快速转化,而且使人才培养更适合实际需求,学生通过实习,既检验课堂所学,又有实际动手能力,一毕业就能用得上,有后劲。
二是乐义实验室的成立,使大专院校的专家教授和乡土人才联起手来,合力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双管齐下”的农技推广新模式,是系统运作。莱阳农学院教授李庆典博士与寿光高级农艺师徐少华共同作为科技特派员到新疆就是一例。李庆典教授不仅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而且在园艺学方面有很深的理论造诣,讲理论课是他的专长。寿光的高级农艺师徐少华,是最早跟随王乐义在寿光搞蔬菜大棚的农民,是在实践中成才的乡土专家,有丰富的实际操作能力。他们共同来到新疆,在吐鲁番、昌吉市推广农业技术,建温室大棚,作示范,可谓珠联璧合,各展所长。农民不仅能从科技理论上得到武装,搞明白道理,还能手把手地学到实际操作,真正做到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真管用。这样的农技推广模式,深受西部农民的欢迎。
三是乐义实验室把科技援疆落到了实处。有了寿光与莱阳农学院共建的实验室,使科技推广由短期行为变为有组织有计划的长期行动。表面看来,到新疆去的是两个人,或几个人,实际上他们的背后是一个全国第一的蔬菜生产基地和一个农学院,东部的雄厚科技、人才等资源,是支撑科技援疆的不竭动力,保障了东部的先进技术、人才源源不断地向西部流动,扎实推进西部新农村建设,使东部支援西部不是一句口号。
四是乐义实验室的科技援疆,不单单是科技,而是多方面、全方位的引领。东部的人才到西部推广技术的同时,也给西部带来了东部的市场观念、竞争意识和生产生活方式。李庆典博士和徐少华高级农艺师,在传授技术的同时,利用国庆长假7天的时间,跑遍了昌吉州的八县一市,不辞劳苦、实地调研,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地的干部群众,他们发自内心地说,只有科技加勤劳,才能增收致富。东部的科技特派员在支援西部的过程中,也带去了东部的信息、市场,李庆典帮吐鲁番的农民到平度县购买新的葡萄种苗,西部的特产向东部推介等就是例证。东西部的信息流、市场流、资金流等现代生产要素,在科技援疆中沟通着、融合着,加快了西部前进的脚步。
两位科技特派员在传授技术的过程中,对库尔班大叔、对两个学技术的小姐妹的关心、爱护和帮助,不仅使他们掌握了实用技术,也使当地的群众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和各民族兄弟姐妹亲如一家的传统美德。团结和谐,亲善友爱的文明之风悄然在群众中蔓延。西部群众在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同时,精神文明也得到了提升。(科技日报2007.3.30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