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鲁班,乐享发明
——访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女发明家”刘园
一个女大学生,在大学三年中完成了5项发明创造,两项获得国家专利认证,三项获得国际PCT(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专利合作条约)认证,这个女生就在我们身边。她就是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09级3班的学生,被同学们称为“农大发明姐”的刘园。
听闻刘园同学的事迹,很多同学猜想这个女生一定是个学术型的“工科女”,可刘园给记者的印象却大相径庭——飘逸的长发,大大的眼睛,一张阳光灿烂的笑脸。
刘园的发明之路可以说是一路凯歌。谈到自己是如何走上发明之路的,刘园侃侃而谈:“当时和我爸看新闻,正好看到关于堵车的报道,而且当时北京正在征集解决方案,我们开始了第一项发明。我和爸爸聊了一会儿,都认为红绿灯对塞车是有影响的。等红绿灯既浪费时间又造成了不必要的尾气污染,所以我们就想取消红绿灯,通过多层次交叉道路实现无信号灯通行,就发明了‘钢结构立交桥’。”据刘园介绍,钢结构弹性大,韧性好,而且抗震能力强,占地面积小,另外,建造这种钢结构立交桥工期短,无污染,原料还可以循环利用,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除了解决交通堵塞问题外,刘园还注意到了高层楼房的用水问题。“‘高层楼房集水装置’利用楼房顶层的集水装置收集雨水,一部分用来做生活用水,剩下的用做消防用水,这样高层楼房着火时可以尽快灭火,减少损失。”
刘园的朋友们都觉得,刘园和其他女孩不一样。比起韩剧和综艺节目,她更热衷于中央二套财经频道和中央七套的“致富经”等节目。就连交朋友,她也很关注有创业意向的人。即使是节假日外出游玩,她也会格外留意当地的交通情况和道路状况。“最近我就想再去市里考察一下单行车道,想想这方面该怎么解决。”你瞧,这就是刘园。
不少同学问刘园,搞发明,不耽误学习吗?刘园用她的成绩,回答了这个问题。刘园是班里的学习委员,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还连续两年被评为“三好学生”,获得三等优秀学生奖学金。除了搞发明和学习之外,2009年刘园参加了“益暖中华”谷歌杯第三届中国大学生公益创意大赛,成功进入了复赛;2011年她获得了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省级二等奖,也是在这一年,她光荣地成为了一名预备党员……
虽然发明硕果累累,但刘园在这背后遇到的坎坷也不少。为了设计细节,每一项发明的背后,刘园都要上网查大量的资料,从桥梁的坡度要求到世界各国对钢结构立交桥的研究等等,一个发明下来,她对桥梁设计的知识也掌握了不少。
专利申请用的时间比较长,仅“十字路口钢结构活动式立交桥”这一项就用了18个月。中间需要经过实地考察、联系专利局、写申请材料等等的环节,“一个专利申请下来,也累得筋疲力尽了”,她笑着说。
尽管有种种难题,但幸运的是,这样一个有勇有谋的女生背后,始终站着一位鼎力相助的贵人——这就是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父亲。刘园的父亲刘金国是个有想法的人,在各个方面都给了刘园鼓励和支持,发明的灵感也大多是两个人经过多次讨论的结果。从一上大学开始,刘园就决定将来要自己创业,面对不想安安稳稳找工作的女儿,父亲没有提出任何异议,而是百分百地表态支持。“孩子有自己的追求是件好事,说明她长大了,有目标、有想法了,我高兴还来不及,当然要绝对支持了。”
在发明创造上,刘园说,父女俩不像是两代人,倒更像是朋友和伙伴一样。
刘园的父亲在建筑公司工作,先期的图纸设计类工作由他帮女儿完成,其他工作则由刘园独立完成。刘金国告诉记者:“当时我们提出取消红绿灯实现无信号灯通行的想法时,身边的人都觉得我俩是神经病!我和一个交警说到这个想法时,他气得跳脚!很多人都不理解我们,但我们要坚持做下去。”
你可别把我们的“女发明家”想象成整天埋头研究的样子,事实上,平时她可是个活泼开朗、爱交朋友的人。
一进大学,刘园就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遍布各个学院。“每次有了新的点子,我都会展示给朋友看,然后让他们帮我提意见。”刘园说,“他们给了我很多帮助,尤其是建筑工程学院的王晓龙和我们学院的杨志平,他们不仅学习好,而且思维方式、处世态度都很特别,给了我很多启发。”好友杨志平是刘园的学习榜样,杨在学习上从不会浪费过多时间,“看目录的时间比看内容的时间多。总觉得他玩的时间比学习上花的时间还多,却每次考试都能考第一,这一点让我很佩服。”
学院团总支书记杨凯老师,也是刘园的良师益友。杨老师回忆,刘园大一刚入学时就让人觉得很特别,她主动请杨老师担任谷歌公益创意大赛的指导老师,还积极参加了很多学院组织的活动。“刘园的动手能力很强,能钻研,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而且她的人际交往和团结协作能力都比较强。她现在取得的这些成绩,对一个大三女生来说,确实不容易。”
“发明姐”灵感不断,也许和她平时对各种知识的获取也有不少关系。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大学三年中,刘园阅读了大量有关心理、社交、法律、经管方面的书籍。
不拘泥于传统思维,大胆创新又不违背科学规律,刘园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种不一样的“大学生状态”。
“大学培养的是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我们应该多与社会接轨。大学本来就是进入社会的过渡期,我们应该多锻炼自己,早点适应社会。”她说。这样一个有心人,时时刻刻在为梦想积蓄。总有一天,只要她轻轻踮起脚尖,就能触摸到自己的梦想。